中药的命名及分类PPT
中药的命名中药的命名通常基于其来源、形态、颜色、气味、功效等因素。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命名方法:1. 以形态命名人参因其形状类似人形而得名钩藤因其藤茎弯曲...
中药的命名中药的命名通常基于其来源、形态、颜色、气味、功效等因素。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命名方法:1. 以形态命名人参因其形状类似人形而得名钩藤因其藤茎弯曲如钩而得名连翘因其果实像连在一起的翘起的小灯笼而得名2. 以颜色命名白术因其根茎呈白色而得名红花因其花瓣呈红色而得名青黛是一种蓝色的颜料,由中药制成,因颜色而得名3. 以气味命名麝香因其具有特殊的香味而得名沉香因其燃烧时散发出沉郁的香气而得名4. 以功效命名防风具有防风固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因此而得名当归因其具有调理气血、当归调经的功效而得名5. 以产地命名川芎主要产于四川,因此而得名浙贝母主要产于浙江,因此而得名6. 以人名或传说命名刘寄奴相传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曾寄居于此山,采药疗伤,故后人将该药草命名为“刘寄奴”何首乌相传唐朝有一个姓何的老人,服用了一种药草后长寿不老,头发乌黑,故将该药草命名为“何首乌”7. 以入药部位命名桑叶以植物的叶入药葛根以植物的根入药菊花以植物的花入药中药的分类中药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分类方式有按功效分类、按药用部位分类、按药性分类等。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分类方法:1. 按功效分类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等,主要用于发散表邪,治疗表证清热药如黄连、黄芩等,主要用于清除热邪,治疗热证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主要用于通便泻下,治疗便秘等祛风湿药如独活、威灵仙等,主要用于祛除风湿,治疗风湿痹痛等消食药如山楂、麦芽等,主要用于消食化积,治疗食积等2. 按药用部位分类根及根茎类如人参、黄芪等果实及种子类如山楂、枸杞等花类如菊花、金银花等全草类如车前草、蒲公英等动物类如麝香、鹿茸等3. 按药性分类寒性药如黄连、黄柏等,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热性药如附子、干姜等,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温性药如当归、熟地等,具有温补的作用平性药如山药、甘草等,药性平和,无明显寒热偏性4. 按用药方法分类内服药如汤剂、丸剂、散剂等,需要通过口服的方式使用外用药如洗剂、膏剂、贴剂等,主要用于外用涂抹或贴敷5. 按药味分类辛味药如麻黄、桂枝等,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甘味药如甘草、大枣等,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酸味药如乌梅、山楂等,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药如黄连、黄柏等,具有清热、燥湿、泻下的作用咸味药如芒硝、海藻等,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6. 按药物来源分类植物药来源于植物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动物药来源于动物的中药,如麝香、鹿茸等矿物药来源于矿物的中药,如硫磺、石膏等中药的命名和分类反映了中医药学的独特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了解中药的命名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从而更准确地使用中药来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7. 按药物作用分类补益药主要用于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如当归、黄芪等解表药主要用于发散表邪,治疗表证,如麻黄、桂枝等清热药主要用于清除热邪,治疗热证,如黄连、黄芩等温里药主要用于温暖脾胃,治疗寒邪内侵,如附子、干姜等理气药主要用于调理气机,治疗气滞、气逆等,如陈皮、枳壳等活血化瘀药主要用于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如丹参、红花等止血药主要用于控制出血,如三七、茜草等祛风湿药主要用于祛除风湿,治疗风湿痹痛,如独活、威灵仙等安神药主要用于镇静安神,治疗心神不宁,如酸枣仁、远志等开窍药主要用于开通心窍,治疗神昏窍闭,如麝香、冰片等8. 按药物性质分类中药材指未经过加工炮制的原始药材,如生地黄、生甘草等中药饮片指经过加工炮制,可供直接煎服或配方的药材,如炒麦芽、炙黄芪等中成药指将中药材或中药饮片按一定配方制成,可供直接服用的成药,如六味地黄丸、感冒清热颗粒等总结中药的命名和分类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也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独特理论和实践经验。了解中药的命名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药,从而发挥其在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中药的命名和分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中医药学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