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七 绝 · 改 诗 赠 父 亲介绍PPT
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是一首充满深情和豪情的诗作,它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革命家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创作背景这首...
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是一首充满深情和豪情的诗作,它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革命家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910年,当时毛泽东只有17岁。他离家前往湘乡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这是他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乡和父亲。在临行前,他改写了清代诗人席佩兰的一首《游子吟》,并将其赠给了父亲毛贻昌。这首诗既表达了他对父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也展现了他对革命理想的坚定追求。诗歌内容《七绝·改诗赠父亲》的原文如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表达了毛泽东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首句“孩儿立志出乡关”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志向和决心,他立志要走出家乡,去寻求更广阔的天地和更高远的理想。这种豪迈的气概和远大的抱负贯穿全诗,成为了整个诗歌的基调。次句“学不成名誓不还”则进一步表达了毛泽东的决心和信念。他深知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和困难,但他并不畏惧,反而将其视为磨练意志和增长才干的宝贵机会。他誓言如果不能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就绝不回家。这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让人深感敬佩。后两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则表现了毛泽东的豁达和乐观。他认为,人的归宿并不在于故乡的土地,而是要在广阔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人生处处都是青山绿水、美好家园。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豁达宽广的胸怀让人深受感染。诗歌意义《七绝·改诗赠父亲》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理想的诗作,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革命诗篇。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矛盾,也表达了毛泽东等革命先驱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殷切期望和坚定信念。这首诗中的“学不成名誓不还”和“人生无处不青山”等句,不仅体现了毛泽东个人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也激励了无数后来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它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部不朽的诗篇,永远激励着人们为了理想和信念而不懈追求。结语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是一首充满深情和豪情的诗作,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革命家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的革命先驱们。在今天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当下、追求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