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由来PPT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汉服的起源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是汉服文化的思想和信条的源头,也是汉服形制和礼仪制度的源头。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汉服的发展汉服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完备且自成体系的形制。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因此帝王百官的服饰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服还通过儒家经典和华夏礼仪的完善等,逐渐形成了包含冠服、佩饰、礼仪等内容的完整衣冠体系。汉服的形制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裙、袍。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包括冕冠、束带、履鞋、佩饰等。汉服的影响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不仅承载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也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观念。汉服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国内,还影响到了海外。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汉服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了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之一。总之,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来和发展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积淀。汉服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传承。我们应该珍视汉服文化,传承和发扬其优秀传统,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