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毛泽东诗词《七律·到韶山》PPT
《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于1959年6月回到故乡韶山时所作的一首七律。全诗原文如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
《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于1959年6月回到故乡韶山时所作的一首七律。全诗原文如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诗歌背景这首诗写于1959年,是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韶山时所作。韶山位于湖南省,是毛泽东的故乡。1927年,毛泽东在这里领导了农民运动,建立了革命武装。1928年,他离开韶山前往井冈山,开始了长期的革命斗争。这次回到韶山,看到故乡的巨大变化,毛泽东感慨万千,最终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到韶山》。诗歌内容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诗人以“别梦”起笔,点出了阔别故乡的悠久岁月和迷离惝恍的梦境。接着,诗人用“咒逝川”这个典故,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同时,通过“故园三十二年前”这个具体的时间点,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颔联“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诗人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当年韶山农民运动的场景。红旗代表了革命的力量,农奴戟则象征着农民群众的觉醒和反抗。而“黑手高悬霸主鞭”则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两句诗,既展现了韶山农民运动的历史画卷,也表达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深刻记忆和感慨。颈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诗人进一步强调了革命的必要性和意义。他通过“牺牲多壮志”这个表述,赞颂了那些为了革命理想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同时,“敢教日月换新天”则表达了诗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尾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诗人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韶山新貌。他通过“稻菽千重浪”这个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和繁荣。而“遍地英雄下夕烟”则形象地描绘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焕发出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变化的欣喜之情,也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丰硕成果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诗歌风格《七律·到韶山》在风格上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鲜明特点:既有豪迈奔放的气势,又有细腻深沉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深情回忆和生动描绘,展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同时,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感。诗歌意义《七律·到韶山》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故乡深情思念和革命理想的诗歌,更是一首展现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的诗歌。它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