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PPT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创作背景1934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作品鉴赏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个“不怕”和一个“只等闲”,以坚定豪迈的语言,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无数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路途的艰险,“万水”指自然界的万水千山,“千山”则指人为设置的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险关要隘,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深刻的。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它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逶迤”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腾细浪”是说在红军看来,这些山岭不过是细浪般的微微腾跃。“乌蒙”即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接壤。“磅礴”是形容山的高大雄伟。“走泥丸”也是说红军视乌蒙山为泥丸,可以轻易地从它上面跨过。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红军的顽强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桥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两句诗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边界,海拔四千多米,山上积雪终年不化,翻越十分困难,有些人坐下休息就再也起不来。“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写出了红军战士对胜利的喜悦。“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简单几句,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名家点评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张震:毛泽东同志的这首七律《长征》,以生动之笔再现了长征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热情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前途无限的光明。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句,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诗的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则写出了红军战士在经历千难万险,翻越千山万水之后,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全军上下无比喜悦的豪迈心情。这首诗的首尾两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与“三军过后尽开颜”遥相呼应,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则通过工整的对仗、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夸张,具体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的艰难困苦,表现了红军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这首诗不仅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进程,而且热情讴歌了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揭示了长征胜利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后世影响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首革命史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其豪迈的气势、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传颂。首先,这首诗以长征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前的精神象征。其次,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不仅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这种精神的力量,可以激励人们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都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最后,这首诗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也体现了中国文学在反映时代精神、塑造民族魂灵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总的来说,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豪迈的气势和生动的描绘,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人民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