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介绍PPT
杨振宁简介杨振宁(Chen-Ning Yang),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因对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方面的贡献而与李政道共同获得1957...
杨振宁简介杨振宁(Chen-Ning Yang),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因对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方面的贡献而与李政道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是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东亚研究所荣誉院士、印度笈多科学院院士、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荣誉院士等。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设中学(即昆明一中)教高中数学;1945年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该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12月2日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研究院院士;2016年4月他还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华人、《自然》杂志评出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位科学家”。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杨振宁推动一大批物理学家赴美深造,对新中国科技人才成长起到重要作用。教育经历西南联大时期1928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考取美国公费留学生,次年赴美攻读数学博士学位,1929年杨振宁出生于北京,先随母亲居住在北京,1931年随母亲前往昆明与父亲团聚。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由清华、北大、南开合并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迁至云南昆明。1938年,杨振宁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读物理系。1942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随即进入该校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教授。1944年,杨振宁以优异成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后,即留校任助教,并在王竹溪的指导下从事统计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赴美留学1945年8月,杨振宁以庚子赔款基金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起初他打算攻读实验物理学,但著名物理学家泰勒博士建议他研究理论物理,因为实验物理学的成就很难超越当时世界第一流的物理学家。在泰勒博士的引导下,杨振宁于1946年转攻理论物理学,并很快展现才华。1948年,杨振宁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研究》。任教普林斯顿1948年,杨振宁博士毕业后,随即受聘于芝加哥大学担任讲师,次年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与恩里科·费米相识,开始从事统计力学方面的研究。1953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提出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新原理。他们在论文中指出,虽然在物理学中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具有极大的不同,但在过去,物理学家们一直人为地假定这两种作用中宇称都是守恒的,他们通过考察和计算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其实并不守恒,从而共同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新观念。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理论在最开始受到了物理学界的质疑,两人构建了一个重原子核衰变守恒量的数学模型,巧妙证明了宇称不守恒,才使得这一理论得到全世界的认可。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也是整个华人社会的重大荣誉。杨振宁的获奖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华人科学界的荣誉。回归故土尽管杨振宁在美国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但他始终心系祖国。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此后多次回国讲学、访问和从事科学研究。他关心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中美科技交流,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杨振宁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开始在香港进行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他致力于培养年轻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推动香港科学研究的发展。1986年,杨振宁受聘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开始在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积极推动中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帮助中国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机构。科研成果杨振宁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的科研成果丰硕,涵盖了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他的主要贡献包括:杨-米尔斯场理论1954年,杨振宁和罗伯特·米尔斯共同提出了杨-米尔斯场理论,这是描述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框架。该理论在粒子物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描述强相互作用(量子色动力学)和弱相互作用(弱电统一理论)的基础宇称不守恒定律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定律。这一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过去的认知,为后来的粒子物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杨-巴克斯特方程1980年代,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一方程描述了可积系统的基本性质,为后来的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此外,杨振宁还在相变理论、玻色子统计、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教育贡献杨振宁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致力于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推动。杨振宁非常注重科学教育的普及工作,他曾多次在国内外的学校、科研机构和公众场合进行科普讲座和演讲,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他还积极参与科学教育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为推动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杨振宁还非常关注中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他积极参与国际科学交流和合作,帮助中国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机构。他还通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人脉资源,为中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合作机会。社会荣誉除了科研和教育方面的贡献外,杨振宁还获得了许多社会荣誉和奖项。他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等多项职务。他还曾获得美国富兰克林学会颁发的鲍尔奖、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奥本海默奖等多项国际奖项。在国内,杨振宁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他曾多次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科学奖项,如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他还曾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香港科学奖等多项荣誉。除此之外,杨振宁还非常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他曾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慈善项目,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总结杨振宁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科研成果丰硕,涵盖了多个领域。他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贡献。同时,他还非常注重科学教育的普及工作,致力于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他通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人脉资源,为中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合作机会。杨振宁的科研成果、教育贡献和社会荣誉都充分展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杰出贡献。他不仅是华人科学界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科学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