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三历史人物PPT
张如三,原名张汝骥,字心如,又字如三,1898年农历10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城北关外张老圩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父亲张树声,曾任清王朝淮军将领,官至两...
张如三,原名张汝骥,字心如,又字如三,1898年农历10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城北关外张老圩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父亲张树声,曾任清王朝淮军将领,官至两广总督,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衔。张如三幼年在家塾受启蒙教育,1910年考入安徽武备学堂,毕业后入新军任排长。1914年他追随其叔张敬尧加入直系冯国璋部队,曾任冯的卫队团团长。1920年直系与皖系开战,冯国璋失败下野,张敬尧任安徽督军兼省长,张如三随叔至皖,先后任安武军第一师第一旅参谋长兼芜湖警备司令、安徽陆军第二师师长等职。早期经历张如三在军阀混战时期,为争权夺利,大耍各种手段。张敬尧统治安徽时,他与省警务处处长、长江上游警备司令、长江水警总司令等要职人物,结拜为“十兄弟”,拉帮结派,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时直系吴佩孚势力很盛,张敬尧想依附直系以自保,便指令张如三出面,把直系驻蚌埠的师长李传夔杀掉,以讨好吴佩孚。张如三便与省警务处处长兼蚌埠警察厅长杨森密谋,设宴将李诱捕杀害。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失败,张敬尧逃往日本,张如三也潜逃上海。不久,张敬尧从日本潜回上海,与张如三密谋重掌安徽军政大权。他们买通直系军阀曹锟的宠妾,通过曹锟向吴佩孚说情,吴表示同意张敬尧回皖,但要杀掉与吴有矛盾的直系军阀、安徽督办兼省长马联甲。张如三便与杨森等密谋,由杨森出面以召开军事会议为名,将马联甲诱捕杀害。张敬尧重新爬上安徽督军兼省长宝座,张如三也官复原职,兼任芜湖关监督、安徽善后会议议长等职。张敬尧统治安徽时,横征暴敛,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百姓痛恨之极,故有“水、火、兵、匪、官、绅,安徽六害”的民谚流传。张如三助纣为虐,亦民愤极大。当时芜湖百姓编了段顺口溜:“水、火、张如三,芜湖三害完(指受害完了)。”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日益高涨,安徽人民在共产党员李传夔的领导下,于8月24日在芜湖召开各界反帝反军阀大会,声援五卅运动,并要求罢免张敬尧、张如三等祸皖军阀。参加会议者数万人,推陈继昌等19人为代表与张如三谈判。张如三先是推诿,继而进行威胁,并指使军警殴打代表,激起芜湖人民的极大愤慨。8月25日,芜湖数万群众举行反帝反军阀示威游行,并召开市民大会,声讨张敬尧、张如三等祸皖罪行,公推陈继昌等21人为代表与张如三谈判。张如三不但不接受群众要求,反而调集大批军警,准备镇压群众。8月26日,芜湖人民在共产党员李传夔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打死打伤军警多人,缴获大量枪支。张如三仓皇逃往南京。奉系时期张作霖入关后,张如三投靠奉系,任安武军第一军军长兼安徽善后会议议长。张作霖为了控制安徽,以张如三为诱饵,用“调虎离山”之计,将张敬尧骗到北京软禁起来,另委张如三为安徽督办兼省长。张如三为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便与张作霖的代表、东北军参谋长荣臻进行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张如三继续担任安徽督办兼省长,但须将芜湖关监督一职交东北军委任的人担任;张如三在安徽的军队编为两个师,但须将一部分枪支弹药交东北军;安徽的财政由东北军控制。张如三为了保住地盘,只好接受这些条件。张如三担任安徽督办兼省长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极力扩充军备,加强反共反人民的镇压力量。他依仗奉系军阀的支持,从上海购买了大批枪支弹药,将所部扩编为两个师,并任命其胞弟张如九为第一师师长,侄儿张啸余为第二师师长。张如三还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出卖安徽的主权。1926年1月,他擅自将芜湖关交英国驻芜湖领事署管理,使英帝国主义势力重新侵入安徽。张如三在统治安徽期间,横征暴敛,敲诈勒索,仅1926年3月就向芜湖、大通、裕溪口等6个商埠征收税款达60余万元。他还纵容部下强占民房,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然而,张如三在安徽的统治并不稳固。安徽人民在共产党员李传夔等人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1926年5月,安徽省会安庆的学生举行反帝反军阀示威游行,声援五卅运动,并要求罢免张如三等祸皖军阀。张如三调集军警进行镇压,逮捕了30多名学生。这一暴行进一步激起了安徽人民的愤怒。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国民革命军迅速向长江流域推进。张如三为了自保,一面调集军队准备抵抗,一面暗中与北伐军联系,表示愿意归顺。然而,他的部下多不愿归顺北伐军,纷纷倒戈相向。张如三见势不妙,于1926年7月率残部逃往上海。张如三逃往上海后,仍不甘寂寞,企图借助奉系军阀的力量东山再起。他勾结张宗昌、孙传芳等军阀,策划反扑安徽。然而,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奉系军阀的势力土崩瓦解,张如三的复辟梦想也随之破灭。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亡,奉系军阀集团土崩瓦解。张如三失去了靠山,被迫隐居上海。他在上海期间,虽然不再过问军政事务,但仍与一些旧日部下和政客往来密切,暗中策划反共反人民的阴谋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步伐。张如三见时机成熟,便勾结日本特务机关,策划在安徽发动武装叛乱。然而,他的阴谋被及时识破并受到镇压。1932年,张如三在上海病逝,结束了他罪恶多端的一生。张如三作为一个军阀政客,其一生充满了贪婪、暴虐和阴谋。他依附于不同的军阀集团,为争夺地盘和权力不择手段。他横征暴敛、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给安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的倒行逆施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灭亡。张如三的一生是一个典型的军阀政客的缩影,他的覆灭也预示着军阀统治在中国的终结。晚年与结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华的步伐,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张如三却看到了自己复出的机会。他勾结日本特务机关,秘密策划在安徽发动武装叛乱,企图借助日本人的力量东山再起。然而,他的阴谋并没有得逞。由于抗日力量的壮大和民众对日寇的深恶痛绝,张如三的叛乱计划很快就被揭露并遭到镇压。面对失败和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张如三感到无力回天。1932年,他在上海寓所病逝,结束了他罪恶多端、充满阴谋与贪婪的一生。张如三作为一个典型的军阀政客,他的一生充满了暴虐、贪婪和阴谋。他依附于不同的军阀集团,为争夺地盘和权力不择手段。他横征暴敛、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给安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的倒行逆施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灭亡。张如三的死亡不仅标志着他个人罪恶生涯的终结,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的覆灭预示着军阀统治在中国的终结,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然而,张如三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他的所作所为给安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军阀统治的罪恶和民族危机的严重性。他的覆灭也警示着后来的政治家和领导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总的来说,张如三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既体现了军阀政客的贪婪和暴虐,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曲折和动荡。通过深入了解张如三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历史评价与反思张如三,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生涯跨越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多个重要时期。他的行为、决策和影响力,不仅塑造了个人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首先,张如三是一个典型的军阀政客。他依附于不同的军阀集团,为了个人的权力和利益而不断变换阵营。这种投机取巧、毫无原则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个人的声誉,也加剧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其次,张如三在统治安徽期间,横征暴敛、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的贪婪和暴虐,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剧了社会矛盾,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张如三也并非一无是处。在芜湖起义等事件中,他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此外,他也曾试图通过改革和整顿来改善安徽的财政和民生,尽管这些努力最终都未能取得显著成效。回顾张如三的一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深刻的反思和启示。首先,个人的成功和失败往往与其品德和行为密切相关。张如三之所以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贪婪、暴虐和投机取巧。其次,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行为最终都会遭到失败。张如三试图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必然是死路一条。最后,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张如三之所以能够在安徽长期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得到了当地豪强地主的支持。然而,当他失去人民支持时,他的统治也就土崩瓦解了。总的来说,张如三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既体现了军阀政客的贪婪和暴虐,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曲折和动荡。通过深入了解张如三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行为最终都会遭到失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后世影响与启示张如三,这个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虽然其生涯以失败和罪恶告终,但他的故事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张如三的故事是对权力欲望的深刻警示。他的一生充满了对权力和财富的渴望,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这些目标。然而,这种对权力的无度追求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毁灭。这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道德底线,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牺牲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其次,张如三的故事也揭示了军阀统治的黑暗面。他作为军阀集团的一员,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不惜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军阀统治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稳定。此外,张如三的故事还提醒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行为最终都会遭到失败。他试图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历史潮流时,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拥抱变革和进步,而不是逆潮流而动。最后,张如三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真正关心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和繁荣。总的来说,张如三的故事虽然充满了悲剧和罪恶,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通过深入反思和学习他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人民的力量,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和未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