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鼓藏节PPT
苗族鼓藏节是苗族的重要节日,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下是对苗族鼓藏节的详细介绍:苗族鼓藏节概述苗族鼓藏节,又称“苗年节”、“苗家大团年”,是苗族人民...
苗族鼓藏节是苗族的重要节日,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下是对苗族鼓藏节的详细介绍:苗族鼓藏节概述苗族鼓藏节,又称“苗年节”、“苗家大团年”,是苗族人民敦亲睦族、祭祖祈福、欢庆团聚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跳花择婿等浪漫幸福活动的节日。苗族鼓藏节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施秉县、镇远县、黄平县、榕江县、丹寨县、三穗县、麻江县、都匀市、凯里市、雷山县等黔东南州各县(市),以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村寨。2008年,苗族鼓藏节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鼓藏节的起源苗族鼓藏节起源于祖先祭祀仪式,是苗族先民在长期农耕和频繁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祭祀文化。据《贵州通志·苗蛮》记载:“苗人(黔之苗)多客民,散处郡县与汉人杂,其衣服饮食亦与汉人同。……每岁以十月朔日为岁首。……以猪、牛、羊等牲醴祭其先,以饮宴乐神,名曰吃鼓藏。”鼓藏节这一传统习俗,体现了苗族先民在农耕文明时代,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苗族鼓藏节的仪式与活动节日周期鼓藏节以十三年为一大周期,每一年为一个小周期,第一年为“申”(意为敬神),第二年为“丑”(意为祭祖),第三年为“卯”(意为赶鬼),第四年为“辰”(意为敬天神),第五年为“巳”(意为敬祖先),第六年以后分别为“丑”(意为祭祖)、“寅”、“卯”、“辰”、“巳”、“午”、“未”轮流入祭,是为“吃鼓藏”。每三年一个轮转,十二年后又从头开始。节日仪式鼓藏节的仪式主要包括祭鼓、祭祖、祭鸟鸣叫等。祭鼓仪式是鼓藏节的重头戏,包括“打得过”(祭鼓的开头)、“打得过益”(祭鼓收尾)、“打倒”(杀牛祭鼓)、跳芦笙等环节。祭祖仪式包括唱酒歌、献酒、献牲等环节。祭鸟鸣叫仪式则是模仿鸟叫,表示对祖先的召唤。整个仪式中,鼓声、鸟叫声、芦笙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幅神秘而庄重的画面。节日活动鼓藏节期间,除了重要的祭祀仪式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如吹芦笙、跳芦笙舞、斗牛、赛马、唱歌、跳铜鼓舞等。这些活动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也丰富了节日的氛围和人们的娱乐生活。苗族鼓藏节的文化价值苗族鼓藏节作为苗族人民的重要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首先,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展现了苗族人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次,鼓藏节是苗族人民团结互助、交流感情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再次,鼓藏节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展示了苗族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此外,鼓藏节还具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如祭祀仪式中的舞蹈、音乐、唱词等,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苗族鼓藏节的传统习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贵州省黔东南州将苗族鼓藏节列入地方立法进行保护;一些地方也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提高群众对鼓藏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一些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也参与到鼓藏节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通过这些努力,苗族鼓藏节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参考文章[1] 《贵州通志·苗蛮》记载:“苗人(黔之苗)多客民散处郡县与汉人杂居其衣服饮食亦与汉人同。……每岁以十月朔日为岁首以猪牛羊等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