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作品和个人简介PPT
蒙德里安作品与个人简介蒙德里安简介皮埃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
蒙德里安作品与个人简介蒙德里安简介皮埃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世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自称“新造型主义”,又称“几何形体派”。蒙德里安出生于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他的父亲是一位清教徒和热衷于美术的小学校长,环境条件使蒙德里安从小就能接触美术,而宗教对蒙德里安来说更是他的启发、转变风格的关键。十四岁写入教会日记,直到1914年,宗教依然是他画作中的主题。蒙德里安的艺术风格蒙德里安早期的绘画受文艺复兴大师作品的启发,以写实手法描绘荷兰的风土人情,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1907年以后,他逐渐脱离海牙画派的风格,并在1911至1913年在巴黎与毕加索、布拉克接触后,画风有了全新的变化。他开始采用平面几何形象来简化形象,并将这些形象以一定规律在画面上排列组合,形成抽象画。蒙德里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蒙德里安的代表作品《红、黄、蓝的构成》创作背景:1930年,蒙德里安移居法国巴黎,开始创作《红、黄、蓝的构成》。在这幅画中,蒙德里安将绘画的基本元素,即线条和色彩加以抽象的组合,形成了一幅几何构成图。作品内容:《红、黄、蓝的构成》中,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了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画面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它不仅面积巨大,而且非常抢眼。左下方的一块蓝色,与红色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而其余四块颜色,都相对平淡、弱小,它们由灰红、灰蓝及灰色与白色组成,散布在画面四周。艺术特色:蒙德里安在这幅画中,将那些高度提炼的几何色块,置于画面正中央,非对称式的平衡处理,使画面充满张力。与早期那些灰白系列的“格子”画相比,这幅色彩强烈的构图,无疑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百老汇的爵士乐》创作背景:蒙德里安在1940年创作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幅完成的作品,此画以纽约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为题,将黄、红、蓝三原色,作几何形的抽象排列,构成旋转、闪烁、激动人心的画面。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蒙德里安受立体主义的影响,把画面空间分割成不同色块的组合,形成多种方向的动势,给人造成一种闪烁、变幻莫测的幻觉。作品内容:画中垂直线与水平线均呈不同方向的连续重复,造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色彩上,红、黄、蓝三原色交替出现,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整个画面洋溢着自由、活泼的生机,使人仿佛听到那变幻莫测、节奏强烈的爵士乐声。蒙德里安的影响蒙德里安对后世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其著名的“红、黄、蓝”系列,就如同风格派运动的精神指标,通过最基本的绘画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构造方式,也奠定了其抽象表现主义的基调。蒙德里安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但有时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的主将。其作品风格与彼埃·蒙德里安和德库宁等风格派画家相似,但又独具特色。蒙德里安对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