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履历PPT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王安石、欧阳修并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轼自幼聪慧过人,受到父亲苏洵的严格教育,十岁时便能写出出类拔萃的文章。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名震京师。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赢得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仕途经历凤翔签判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被授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轼与凤翔府僚属关系融洽,常出游于山水之间。他在凤翔东湖筑亭,常在此与僚属宴饮赋诗。凤翔任职期间,苏轼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如《东湖》、《游金山寺》等。杭州通判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因母丧离京,返回家乡四川眉山。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服丧期满还朝,被任命为杭州通判。他在杭州期间,致力于疏浚西湖、修筑苏堤等工程,深受百姓爱戴。同时,苏轼在杭州的文化生活也十分丰富,他与当地文人雅士交往密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密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在密州期间,苏轼与民同乐,常常外出打猎,与民同甘共苦。他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脍炙人口的词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厚感情。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途中因赈饥灾民,被召任徐州知州。苏轼在徐州期间,黄河决口,他亲自率领全城百姓抗洪救灾,最终成功将洪水引入故道,使徐州城免遭水患。湖州知州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被召任湖州知州。在湖州期间,苏轼与民同乐,勤于政务,深受百姓爱戴。同时,他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与当地文人雅士交往密切。翰林学士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被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在朝中,他积极参与新政,为朝廷出谋划策。同时,他也与王安石等政见不合的官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此期间,苏轼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的诗文作品广受赞誉。晚年遭遇知登州绍述元年(1094年),苏轼因反对新法并上书宋神宗,被贬为知登州。在登州期间,苏轼的生活变得相对平淡,但他仍然坚持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再贬惠州、儋州绍述四年(1097年),苏轼再次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知惠州。他在惠州期间,生活艰难,但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创作。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州市)安置。在儋州期间,苏轼的生活更加困苦,但他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并传授学问给当地士子。逝世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晚年遭遇逝世元符三年八月(1101年),苏轼在前往常州的途中于金山寺逝世,享年六十六岁。他的逝世引起了广泛的哀悼和怀念,人们纷纷称赞他的才华和品德。苏轼的遗体被运回眉山,安葬在家族的祖坟中。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文作品数量众多,质量卓越,涉及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他的文学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个性,又有深沉细腻的情感,被誉为“苏派”文学的代表。在诗歌方面,苏轼的诗歌作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既有豪放奔放的个性,又有清新自然的风格。他的诗歌涉及山水、田园、边塞、怀古等多个主题,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散文方面,苏轼的散文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个性,又有深沉细腻的情感。他的散文作品涉及游记、记事、议论等多个领域,其中《东坡志林》、《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等作品被誉为古代散文的瑰宝。此外,苏轼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风格豪放自然,深受后人喜爱。他的绘画则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历史评价苏轼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他的才华和品德却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他的诗文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在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和贡献。因此,苏轼被后人尊称为“文学巨匠”、“文化名人”、“文化巨星”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总的来说,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文学价值。他的才华和品德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对中国文学、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文作品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学史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