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PPT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作品原文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话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创作背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作品鉴赏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但东一团,西一簇的花卉,依然色彩缤纷,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柔软异常,十分可爱。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此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全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中间四句,景中寓情,反映了诗人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荡起在观赏西湖早春美景过程中所产生的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这首诗的题意为《钱塘湖春行》,意思是钱塘湖上的早春之游。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刚与堤平。写作者骑马游湖,从孤山寺北到贾亭西,开始了他的早春游。春水初涨,湖面与堤岸齐平,白云低垂,同湖面连成一片,景色十分美丽。在湖边,诗人看到了几处早莺在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在啄食泥土筑巢。这些生动的景象,使诗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无处不在,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同时,诗人也注意到了湖边的花草。虽然此时的花草还未完全开放,但已经逐渐展现出了迷人的色彩。浅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显得十分可爱。这些景象让诗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最后,诗人表示他最喜欢的是湖东的景色,因为这里的美景让他百看不厌。在绿杨阴里,白沙堤静卧其中,景色十分优美。这里的美景让诗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总的来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使读者也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魅力。在诗中,白居易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自然景物呈现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诗人也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此外,这首诗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诗所表达的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以及春天的美好和生机,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文学珍品。它不仅能够让人们欣赏到自然美的魅力,更能够启迪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向往自由、热爱生命。诗的艺术手法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早春时节的西湖美景。在诗中,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包括拟人、对仗、比喻等,使得诗歌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了诗情画意。拟人手法诗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莺和燕人格化,通过“争”和“啄”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春天到来时,鸟儿们争相寻找栖息之所,忙碌而充满活力的景象。这种手法使得读者仿佛能够看到莺和燕在枝头跳跃、嬉戏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对仗工整这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工整,多处运用了对仗手法。如“水面初平云脚低”与“几处早莺争暖树”形成工整的对仗,既突出了自然景物的特点,又使得诗歌在音韵上更加和谐。此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一对精彩的对仗,既描绘了早春时节花草的繁茂景象,又通过“迷人眼”和“没马蹄”两个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之情。比喻贴切白居易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句中,将白沙堤比作绿杨阴中的一条白色丝带,既形象地描绘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象,又通过“行不足”一词表达了诗人对湖东景色的喜爱之情。这种比喻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诗的影响与意义《钱塘湖春行》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早春时节的西湖美景,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白居易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追求,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在现代社会中,《钱塘湖春行》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部文学珍品,更是一部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之作。这首诗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保护环境,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总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它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早春时节的西湖美景,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白居易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追求,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