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PPT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早年经历袁隆平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9年考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又穷困的安江农校任教。事业开端1964年,袁隆平开始对杂交水稻进行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袁隆平率领团队开始“超级杂交稻”的研制。科研成果创立三系法最初,袁隆平采用的是单剪枝的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他从人工栽培稻中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株的材料获得了启示:如果把雄性不育株和不育系用同一种农药处理就容易鉴别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化学反应。他通过选用不同的不育株和不育系进行测交,终于找到了第一批雄性不育株和保持系。此后,他带领助手们进行了大量的杂交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突破两系法1985年冬季在海南三亚的南红农场进行新品种选育时,他发现了一株自然杂种优势强、花粉败育彻底的不育系。这为我国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育种途径开创了新的前景。1986年初冬至次年初春,两系法杂交稻组合“两优培特”获得成功。在两系法杂交稻研究方面,袁隆平于1988年提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理论和基本原理。他率领的科研团队又于1995年育成了第一个两系法杂交水稻组合“培两优288”,实现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超级稻问世2000年初,“超级稻”基本实现目标,并形成超级稻亩产700千克左右、中产稻亩产600千克以上和低产稻亩产500千克左右的三种类型群和最适生态区的主栽品种结构。自此,我国杂交水稻从大面积示范到进入生产应用阶段。随着超级稻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提高,我国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也不断扩大。2社会贡献解决饥饿问题袁隆平对于解决饥饿问题具有重要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带领团队致力于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使得产量逐步提高。这一成果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帮助这些国家解决了饥饿问题,改善了数百万人的生活。据估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已经为中国和印度等国增加了超过1.5亿吨的粮食产量。推动农业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农业发展。通过提高产量和品质,他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此外,他的技术还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许多国家都引进了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本国的农业生产中。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袁隆平的成果不仅限于中国。他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派遣代表团到中国学习杂交水稻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本国的农业生产中。通过这种方式,他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荣誉与奖项袁隆平因其卓越的贡献而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其中包括:198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被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