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PPT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呈球杆状或杆状,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无细胞壁,有细胞膜,细胞质内有核糖体。立克...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呈球杆状或杆状,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无细胞壁,有细胞膜,细胞质内有核糖体。立克次体对多种抗生素如磺胺、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但因缺乏细胞壁,故对青霉素不敏感。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立克次体形态多样,主要为杆状和球杆状,少数呈球状、哑铃状。菌体大小为0.3~0.6μm×0.8~2.0μm。立克次体具有细胞膜,但无典型的细胞壁结构,其胞壁肽聚糖含量低,且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不敏感。培养特性立克次体专性细胞内寄生,需在活细胞内才能显示其生命活性,故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提供生物合成的能量和中间代谢产物。常用鸡胚卵黄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人胚肾、人胚肺、地鼠肾等细胞培养,其中鸡胚卵黄囊是最常用的培养方法。在适宜条件下,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大量增殖,使感染细胞肿胀、破裂而死亡,释放出大量立克次体再感染其他细胞。不同立克次体在细胞内的增殖周期不同,一般为24~48小时,也有长达4~7天者。抵抗力立克次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热、干燥、消毒剂和紫外线均敏感,56℃~60℃经30分钟或37℃经48小时即可被杀死。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0.1%石炭酸、0.1%升汞、1%来苏儿和5%煤酚皂溶液等也很敏感,但能在-70℃或液氮中长期保存其活性。抗原性立克次体具有多种抗原成分,主要为菌体(O)抗原、鞭毛(F)抗原和表面(S)抗原,前两者有特异性,可用于血清学诊断。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主要有:酶如普氏立克次体的磷脂酶A和B,可损伤宿主细胞膜,使细胞裂解,导致血管病变和内皮细胞损伤内毒素样物质立克次体在胞内增殖时可产生内毒素样物质,引起发热、毒血症和微循环障碍等临床表现外膜蛋白立克次体的外膜蛋白与致病性密切相关,如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外膜蛋白具有细胞毒作用,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立克次体在细胞间的播散所致疾病立克次体可引起多种疾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和Q热等。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典型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稽留型高热、剧烈头痛、皮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普氏立克次体主要寄生于病人的血管内皮细胞、皮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体虱是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是由莫氏立克次体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莫氏立克次体主要寄生于病人的单核吞噬细胞内。病人和家鼠是传染源,鼠蚤为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不强。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稽留型高热、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和皮疹等。恙虫病立克次体主要寄生于病人的单核吞噬细胞内,也可在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肺上皮细胞和肾小球上皮细胞等细胞内生长繁殖。病人是传染源,恙螨幼虫是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Q热又称立克次体性肺炎,是由贝氏柯克斯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和肌痛等。贝氏柯克斯体主要寄生于病人的单核吞噬细胞内,也可在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肝细胞内生长繁殖。家畜如牛、羊、猪等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免疫性人体感染立克次体后,可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在清除立克次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而体液免疫中的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具有保护作用,可用于血清学诊断。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与送检根据立克次体病的传播途径和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标本进行采集。如斑疹伤寒可选择病人血液、粪便、尿液等;恙虫病可选择病人血液、焦痂等;Q热可选择病人血液、尿液、粪便和痰等。采集的标本应及时送检,并保持其活性。分离培养立克次体需在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因此常采用鸡胚卵黄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或人胚肾、人胚肺、地鼠肾等细胞进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细胞培养物中,置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细胞病变并进行鉴定。动物实验将标本接种于敏感动物如小白鼠、豚鼠或家兔等,观察动物的发病情况和病变,并进行病原学鉴定。血清学试验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外斐反应、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这些试验可用于立克次体病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防治原则预防预防立克次体病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对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应加强卫生宣教,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消灭体虱和鼠蚤等传播媒介;对于恙虫病和Q热,应避免与家畜等动物接触,防止被恙螨幼虫叮咬。治疗立克次体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利福平等。这些药物对立克次体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可迅速控制病情发展。同时,对于高热、毒血症和并发症等,应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总之,立克次体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可引起多种急性传染病。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以及防治原则,对于预防和控制立克次体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立克次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诊断立克次体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同类型的立克次体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如流行性斑疹伤寒以高热、皮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地方性斑疹伤寒病情较轻,恙虫病则以焦痂、溃疡和淋巴结肿大为特征,Q热则表现为高热、寒战和肌痛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在立克次体病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此外,病原学检查如立克次体分离培养和动物实验等,以及血清学检查如外斐反应、补体结合试验等,对于确诊立克次体病具有重要意义。鉴别诊断立克次体病需与其他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流行性斑疹伤寒需与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地方性斑疹伤寒需与恙虫病、布鲁菌病等相鉴别;恙虫病需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相鉴别;Q热需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相鉴别。鉴别诊断的依据主要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预防与控制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立克次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对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可采用普氏立克次体或莫氏立克次体的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对于恙虫病和Q热等立克次体病,目前尚无特效疫苗可供预防接种使用。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加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是预防立克次体病的重要措施。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消灭体虱、鼠蚤等传播媒介;避免与家畜等动物接触,防止被恙螨幼虫叮咬;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如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蚊液等。早期诊断与治疗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控制立克次体病的传播和减轻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对疑似病例的监测和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生素杀灭立克次体等。同时,对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至关重要。宣传教育加强对立克次体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立克次体病的预防知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总之,预防与控制立克次体病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预防接种、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早期诊断与治疗以及宣传教育等。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立克次体病的传播和流行。展望立克次体病作为一类重要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感染病,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立克次体病的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未来,我们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病原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立克次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等,为立克次体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科学依据。诊断技术革新发展更为快速、准确的立克次体病诊断技术,如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检测方法,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药物研发研发新型、高效、低毒的抗立克次体药物,以应对当前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同时,探索联合用药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药物副作用。疫苗研发针对恙虫病和Q热等尚无特效疫苗的立克次体病,加强疫苗研发工作,以期在未来能够开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为预防这些疾病提供有力武器。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有信心在未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立克次体病的传播和流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