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白海棠(贾探春)PPT
贾探春所著的《咏白海棠》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所写,是海棠诗社的成员们所作的第一首诗。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
贾探春所著的《咏白海棠》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所写,是海棠诗社的成员们所作的第一首诗。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敦厚、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诗歌原文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诗歌鉴赏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敦厚、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首联“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描绘出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古人吟咏花木,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往往联系到它生长的环境,并非孤立地咏物,而是在咏物中抒情。白居易咏荔枝因有“忆得旧游多乐处,无如南海荔枝多”的话,于是苏轼就讥之为“只有荔枝无美人”。当然,这里涉及的是如何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如能做到神与物游,则无往而不适了。薛宝钗咏白海棠,一上来就首先交代了白海棠生长的典型环境。她咏的是白海棠,便取色调素淡的东西来作陪衬——“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素淡到几乎不见颜色的,除了白,还有什么呢?再者,白海棠既以一个“白”字见称,作者便着意于“白”字上渲染、烘托。她先从正面着笔,用“斜阳寒草带重门”来烘托白海棠,那斜阳草色,那重门深闭,与白海棠颜色的素淡正好协调。接着再用“苔翠盈铺雨后盆”作进一步烘托,便把白海棠衬托得更加素洁、淡雅。这样,白海棠便以它的素洁、淡雅显示出自己的个性,而获得了人们的青睐。颔联“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紧承首联,仍然着意写白海棠的素洁,但转入了正面描写,并且用了一个“难”字和一个“易”字,把白海棠的色与神,以及色与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得十分传神。你看,它既有美玉一般晶莹润泽的精神,又有雪花一样洁白清冷的肌骨,这精神,这肌骨,是世上一切凡花俗卉所难以比拟的。当然,这神,这情,已远远超出了白海棠本身,而有着更广泛的象征意义。薛宝钗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完人”,她不仅有着美丽的容貌,而且有着美好的品德。她端庄稳重,落落大方;她不工于心计,不事张扬,却显得特别有才干;她性情温和,心地善良,总是以善意去对待周围的人,因此深得众人的喜爱。在薛宝钗的身上,体现了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典型性格,正如宝玉所赞:“任是无情也动人。”颔联正是把她的这种性格特征,作了准确的刻画。颈联“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肌骨”句发挥,说白海棠的芳心之一点,娇弱无力,不胜缱绻,这是写其静态美。下句承“精神”句发挥,说白海棠的倩影在朦胧的月夜中,时隐时现,似有似无,这是写其动态美。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句中的“一点”与“三更”,“娇无力”与“月有痕”,又都互相映衬,渲染出一种迷蒙、朦胧、幽静、柔美的意境,把白海棠的美丽形象刻画得十分动人。尾联“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是写作者对白海棠的感情。这一联承上启发,是全诗的收束。作者在这里用的“缟仙”二字颇可玩味。缟是丝织品,洁白如雪,这里借指白海棠。“缟仙”即白衣仙女,她本来是能羽化的,然而现在却并不能羽化,而只能留在黄昏中伴着我吟诗。这与其说是作者对白海棠的惋惜,毋宁说是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某种感情。正是由于作者与白海棠产生了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