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周培源PPT
以下是周培源的相关信息,包含在markdown格式中:人物简介周培源,著名物理学家、力学专家。1902年8月24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以下是周培源的相关信息,包含在markdown格式中:人物简介周培源,著名物理学家、力学专家。1902年8月24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周培源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长期任教。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力学学会首任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和“力学学报”首任主编。周培源主要研究广义相对论和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及其数值计算方法。他创立了新的数学形式下求解力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普遍的守恒型算法。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方面,给出证明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定态解的唯一性的方法;提出并研究任意维度爱因斯坦引力场的离散化方法。在研究流体力学方面,提出不可压缩流体的绝对稳定的有限差分计算格式;解决薄激波在重力场中传播的问题等。人物生平1902年8月24日生于江苏宜兴,父周文熙,是一位颇负声望的教育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周培源秉承家风,读书努力。他3岁时即入其父创办的宜兴县荆溪小学,受教于秀才出身的父亲。1919年入上海爱国学社,同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中等科,当时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庚款”留学生。192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保送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物理学。1928年周培源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克莱因理论物理研究所和汉堡大学柯尼希物理实验室作研究工作,并同时在柏林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1年秋应清华大学之聘,他到昆明该校物理学系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秋天他辞去系主任之职,只在物理系当教授,直到在北京解放前夕离开清华园。在此期间,周培源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也一直在进行原子核和原子核能理论的研究工作。他系统地发展了量子力学中的集体运动理论;并对重原子核的振动方式与振荡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周培源在国外继续从事对原子核的理论研究。于1956年应邀赴朝鲜平安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访问。后来写出专门著作《在朝鲜战地对中国志愿军的一次访问记》。1956年春夏之交周培源率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去苏联参观访问。回国后他即开始从事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7年周培源参加领导创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并在该所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领导该所的理论研究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不仅参与该所的各项开创工作而且为建设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流体力学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在解决薄激波在重力场中传播的问题中得到了一些在国际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他在进行这些研究时还培养出一些青年人成为以后力学界的重要力量。周培源曾任中国力学学会首任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和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并担任过《中国科学》和《力学学报》两刊主编职务;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并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还曾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和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