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PPT
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兴起于隋唐,集皇家寺庙和民间庙宇特色...
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兴起于隋唐,集皇家寺庙和民间庙宇特色于一身,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武则天、唐明皇李隆基、以及之后的清朝康熙、乾隆等都曾对法门寺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建。历史沿革法门寺的创建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公年56年),当时名为“阿育王寺”。然而,关于法门寺的创建和早期历史,我们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录。在《魏书·释老十》中,首次出现“法门寺”的名字,但它并没有提及寺庙的具体创建时间。法门寺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其鼎盛时期。隋文帝对法门寺进行了扩建,并从古印度请来高僧昙摩蜜多主持法门寺。隋朝末年,法门寺因战乱而逐渐荒废。唐朝建立后,太宗李世民对法门寺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使其成为皇家寺庙。武则天在位期间,法门寺的地位更加显赫。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武则天曾多次到法门寺拜佛,并在此设立了供养佛骨的“大斋会”,这是法门寺的鼎盛时期。然而,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法门寺发生了火灾,寺庙被毁,重建后被称为“南塔院”。唐末战乱期间,法门寺再次荒废。宋代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朝时,法门寺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然而,明朝政府仍然对法门寺进行了多次修缮和重建。清朝时期,康熙、乾隆等皇帝对法门寺进行了多次修建,使其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然而,19世纪末的战乱再次使法门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门寺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护。1957年,陕西省政府将法门寺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陕西省政府对法门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重建。建筑特色法门寺的建筑特色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元素。它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寺庙建筑风格,同时又结合了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外来建筑特色。寺庙的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药师殿、地藏殿、藏经阁和大悲观世音殿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和药师铜塔。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高10米左右,为铁铸而成。药师铜塔位于大雄宝殿后面,高约18米,是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的,塔内供奉药师如来像。文化价值法门寺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皇家寺庙的典型代表之一,而且是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之一。1987年4月3日首次发现并清理出的法门寺地宫17枚唐代元和年间(公元806—820)的写经题记,是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可靠资料,其中《淳化秘典三种》是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物,证明了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五千文》即《无上灭度经》则为南宗禅的早期经典依据,还证明汉字从唐至今一直是中国佛教传播的重要工具;唐代琉璃器,尤其琉璃茶具(净水瓶),证明了中国是琉璃制作工艺的发明国;唐代丝织品,证明了中国是丝绸制作工艺的发源地;唐代秘色瓷,证明了中国是青瓷的发源地;唐代金器,尤其是金棺银椁,则充分证明了唐代是中国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发源地;地宫中出土的佛指舍利,则是世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更是无价之国宝;地宫中出土的唐代秘籍,是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可靠资料,其中《长恨歌传》残片《乐府杂录》、《太真外传》等,更是珍贵的唐代文献资料;地宫中还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