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人苏轼PPT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的儿子。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其文章纵横奔放,举重若轻;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其书法为“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生平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年苏洵三十七岁,为翰林学士。苏轼的母亲程氏二十七岁,在大家族中很不容易,苏洵又长年在外游学、应试,每当他外出程氏便担负起教育小苏轼的责任。苏轼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自幼聪慧,在母亲的引导下开始读书,十二岁时便通读经史。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父子三人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和紧张备考终于抵京。在父亲的鼓励下苏轼与二弟苏辙一起参加礼部考试,这一年他二十一岁。然而在第二年的考试中他被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考卷而取为第二。因此苏轼与曾巩同科高中。嘉祐五年(1060年),苏轼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此时他开始正式步入仕途。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还朝判登闻鼓院。后又判中书舍人。在朝中任职时他常因才学而受人排挤。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由于苏轼思想保守反对变法而求外职。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后又上《上神宗皇帝书》直言新法的弊害。触怒安石被调为杭州通判。后又贬为密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后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并任翰林学士承旨。后出知杭州、颍州等地任上他赈灾安民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贬惠州且不允许其提举官职也不许离开惠州就连其家眷也不许带走。数月后他又被贬更远的儋州(海南岛)。然而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五岁了。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他才回到京城不久后去世。诗词成就1. 宋词发展宋词到苏轼手中也有了新的开拓,尤其是《东坡乐府》中的作品既无小晏的“泪眼”之语又无柳永的“挑弄丝弦”之音,词风大变直追大唐气象而流传至今。后人以“苏辛”并称其中“辛”指辛弃疾,“苏”自然是苏轼了。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苏轼的词风更加大开而独树一帜。李清照的《词论》中说:“至晏元献、欧阳修、苏子瞻……等晏氏父子虽自叔唐之手二晏华丽自然亦小令之佳者但是旷世之作自属罕见。”在《论词注》中又说:“至晏殊、欧阳修主于音律。”在《词论》中说:“苏轼以诗为词。”可见苏轼的词风与小晏有着本质的区别故而有后人认为苏轼的词风更加豪放不羁如:贺铸的《东山乐府》中就有很多首词牌名为“六州歌头”的词其中一首就是仿苏轼之词风的。此首词写的是一位少女春睡的情景十分生动: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