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生平经历PPT
南仁东,男,满族,吉林辽源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传媒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FAST工...
南仁东,男,满族,吉林辽源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传媒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写的科普读物《天文科普讲坛》获评“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以下为南仁东生平经历:早年经历辽源市是吉林省的一个地级市,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才由省会吉林市迁入。南仁东就出生在这里。“我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电气工程师,母亲是一位教师。尽管家庭收入有限,但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南仁东年幼时常常营养不良,体弱多病。1950年母亲调到辽源市龙山区(原新华农场)文教科做副科长。因为父亲的工作变动大,后来没有随父母回长春,直到2017年父母都已80多岁高龄时才回到长春与父母团聚。南仁东从小就对天空中星星产生好奇,辽源当地没有天文台,他就用肉眼仰望星空。小学三年级时,学校组织学生到辽源市电影院看了一部苏联电影《在星星上》,讲述的是一位科学家通过一艘宇宙飞船到达一个星球的故事。看完电影后他被震撼了,“原来宇宙中探索并不是只有地球上才有啊!”自此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科研经历成立射电天文小组1974年,南仁东被分配到辽源矿务局财务科工作。他工作认真细致,不久便被提拔为机关团总支书记。工作中他仍然喜欢看与天文有关的书籍、报刊。“当时矿务局机关团总支书记是工会副主席的行政级别,我向上级工会申请成立一个天文爱好者协会,得到的答复是:成立协会可以,但必须保证不影响工作。”得到批准后,南仁东在矿务局俱乐部召开了一次天文爱好者座谈会。“会议氛围很好,大家都是二三十岁的样子。”南仁东说,“我提出成立一个天文小组的想法后,大家都很支持。”成立天文小组之后,南仁东每周末都会带着大家到辽源附近山上选好的观测点去观测。“那时观测条件简陋,没有望远镜,只能用肉眼观测。”南仁东说,“但观测效果非常好。”他们还到农村去追着太阳跑。“我开车拉着观测设备从辽源出发沿着公路一直向北走。”南仁东说,“直到太阳落下才返回辽源。”观测活动持续了一个夏天。“我向当时国家天文台台长王绶琯写了封信寄到北京。”南仁东说,“王绶琯台长还亲自给我写了回信。”放弃国外工作机会1984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南仁东考取了日本东京天文台(现更名为国立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导师伊籐正男教授和佐藤正则教授都是射电天文学的国际知名专家。南仁东从事的是射电天体物理研究。“在日本期间我发表了多篇论文。”南仁东说,“我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天文学界认可。”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发表的《射电星系核的偏振研究》论文获得了日本天文学会最佳论文奖。由于工作突出导师伊籐正男教授建议他留在日本从事射电天文学研究工作。“我能有机会出国深造并取得成果不容易。”南仁东说,“但当时中国没有射电望远镜,国内天文学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他决定把所学知识带回国报效祖国。回到国内后他一直从事射电天文学研究工作。寻找FAST台址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天文学家提出要建造一个口径为500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工程。”南仁东说,“国际上已有的大望远镜都是以单链为主组成的反射面,而我们要建造的是一个球冠型反射面。”中科院在1992年启动了“九五”重大预研项目“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并向全国各单位下达了预先研究计划。“在申报方案中我已经把这个设想提出来了,得到了当时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关注。”南仁东说,“选址、征地前期工作都很难做。以前人们认为FAST望远镜建在贵州喀斯特洼地中要比建在平原好得多。”经过反复论证和多次考察后专家们一致认为:贵州喀斯特洼地中确实适合建造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