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之父PPT
南仁东生平简介南仁东,男,满族,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人民科学家。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19...
南仁东生平简介南仁东,男,满族,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人民科学家。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1981年,南仁东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称号;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9月25日,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主要成就自上世纪90年代起,南仁东开始负责论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FAST)的先进性和独特性,并协助处理工程和建设技术难题。为了让望远镜作用距离达到公里量级,他四处寻找合适台址,在贵州喀斯特地形的洼地中选址。他担任FAST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他负责的FAST早期科研工作和关键技术预研为FAST工程建设奠定重要基础。2016年7月3日,FAST项目落成启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将可能在未来20至30年引领世界天文学的大发展。国际天文学界都赞叹这是“中国天文学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南仁东为之付出的毕生精力,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仁东积极推进中国大陆的射电天文学发展。他推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议建立500米口径望远镜并为此做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从立项、预研到最终落成启用的22年里,他始终在做FAST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他积极推动FAST项目成为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战略高技术基础设施;他坚持以人为本,建成一个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不仅能让科学家可以凭自己的兴趣探索宇宙的未知领域,还将为众多天文与航天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数据服务。人物评价南仁东潜心天文研究20余年,为解决选址难题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主导了国际大射电望远镜概念和规划的研讨和技术论证;与多国科学家进行沟通与交流;克服各种困难与艰辛实地勘察合适的台址;推动了射电天文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起,南仁东负责论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FAST)的先进性和独特性,并协助处理工程和建设技术难题。他主导了FAST科学目标制订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多项FAST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国内外上百个固定台站及移动站的系统集成;经过多方案比选和讨论修改完善了大天区离散自由网等关键技术问题……总之,“‘中国天眼’是一项‘强国工程’,这个工程最大的困难来源于国际合作;而中国恰恰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又成功融入国际的合作之路。”这得益于南仁东与他的团队耗尽半生心力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光明日报 评)建设背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天文学家提出在喀斯特洼地中建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设想。借助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冠状主动反射面作为面型;在洼坑内装置数百上千组馈源支撑钢构接收机馈源舱系统;用近一千七百套索驱动馈源舱系统构成可展开折叠式馈源装置等核心创新理论和技术——这就是“FAST”。它集成了多项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和创新发明。它的建成将把世界上大射电望远镜的观测能力推进到毫秒脉冲星、快速射电暴、引力波等宇宙前沿探测领域。建设历程20世纪90年代初,由时任北京天文台台长南仁东先生提议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大口径射电望远镜这一构想。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争取和艰苦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FAST列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并启动了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