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PPT
董其昌(1555年3月14日—1636年8月17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董其昌的生平董其昌出身于贫寒...
董其昌(1555年3月14日—1636年8月17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董其昌的生平董其昌出身于贫寒之家,曾寄养于托县南庄(今属上海)李氏,由出卖田地、房产得以读书。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乡试中举。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赴北京应进士试,适逢曾于京师为官的宰相申时行当国辅政,因其二子均为翰林,嘱咐属下关节录及同试者200余人,时与诸学士将此情形于馆舍相传,并依次列出次序,以待取舍。而董其昌则因不答一题而列于榜末。当时,士子们纷纷以得选入翰林院为荣,而董其昌却说:“吾学虽浅薄,然不以幼学自劣者,亦以此躲避人间之口舌。”由于他不愿置身入世之争中,就利用时日研读先儒经典及名篇巨著,遍交贤达之士,重寻适意之人生道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春赴京任翰林院编修。董其昌的政治生涯董其昌入仕后,曾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任浙江乡试主考官;明万历二十七年(1600年)任湖广学政,又为顺天乡试考官;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皇帝阅览讲官的奏疏时被选为翰林院修撰;明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升任为太常寺少卿;明天启二年(1622年)起任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明天启五年(1625年),升任南京礼部尚书;明崇祯四年(1631年),任南京兵部尚书。董其昌的艺术成就董其昌的书法和其山水画一样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喜好收藏古名画古玩及精制茶壶,精鉴赏、能书、通禅理。他的书画理论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董其昌的著作董其昌的著作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容台别集》、《画旨》、《画眼》、《画谱》、《画继补遗》等。董其昌的历史评价《明史》评董其昌:“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为。” 乾隆帝:“董其昌书法多得天趣。” 黄锦在《明史·卷二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七·董其昌》中载:“其昌为人品藻渊冲,人尝举其字之有逸韵者以为笑鸿堂刻本《柳集》跋。大抵以韵行之耳。” 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余亦谓守法严而用意活者为文人。” 清人周之麟在《海盐县志》中说:“文敏书法至登极也。” 清人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中谓董其昌:“书宗魏、晋平淡天真。” 清人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书家神采为最上乘。” 清人杨慎在《画品》中说:“此不似而似也。” 清人梁章钜在《退庵论稿》中说:“盖大家无定质也。”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思翁之所以冠明季者,以淡宕故也。” 清人蒋衡在《书法论》中说:“大抵名手无写丑诗之意。” 清人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思翁负绝艺重名如此,而用意结构如泛叶落花随流轻舞之状,又令人可仰而不可企矣。” 清人王文治在《快雨堂题跋》中说:“华亭笔墨之妙,正从烟云秀润中来也。” 清人吴德旋在《初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