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陈景润PPT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前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教授,并在多...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前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教授,并在多所大学任博士生导师。陈景润被公认为是当时数论中的杰出数学家,他在解决哈密尔顿-田问题的过程中,证明了(1,2)的猜想,在解决歌德巴赫猜想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这一成果也是当今数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一、求学经历陈景润出生在福州市仓山镇一个邮电局局长的家庭里。他的母亲生有12个孩子,不幸夭折了5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父亲是位邮电局长,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对唯一的儿子陈景润,要求更加严格,甚至有些过分。他很少直接给陈景润讲课,而是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启发儿子。他总是先自己认真钻研,然后再耐心地辅导儿子。有时为了一个数学题,他父子俩会研究到深夜。陈景润念初中时爱上了数 学,但他不善于说话表达。中学里的教师只要一提问他就会结结巴巴,期中考试过后就被老师留下来补课。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因为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这一领域做出成就。1949年秋,陈景润进入福州市三中读书。但此时他严重偏科,主攻数学而其他成绩极差。然而恰在此时,陈景润得到了当时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曾培养过好几位院士的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在熊庆来等人的鼓励、帮助和推荐下,他于1950年秋入读厦门大学数学系。在这里,他遇到了好老师、好同学如高杨和王元等。他们一起在数学上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3年夏毕业后,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但他不善于管理学生且不善言辞,因此备受歧视和排挤。然而他依然如痴如醉地研究数学问题,这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研究历程1955年秋,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得到了华罗庚的赏识和指导。华罗庚发现陈景润具有超强的科研能力和品德高尚的品格,于是给他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机会。经过一年的准备,陈景润在代数数域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设想。从1957年起,陈景润开始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研究。他用“筛法”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对于距离1的问题,陈景润将它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骤(后人称之为“陈氏定理”)并最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并被写入数论教科书之中。1966年春,陈景润将“筛法”改进为“新筛法”,并证明了“1”,这一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此后,他先后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歌德巴赫”猜想中的“1”。他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解决这些世界性数学难题方面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三、家庭生活陈景润的妻子由昆(原名方昆)是军人家庭出身。两人于1968年经好友介绍认识并结婚。虽然当时陈景润因文革受到迫害而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但他仍然坚定地支持妻子的事业并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由昆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和研究生导师。他们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名叫陈由伟(随父母姓氏),女儿名叫陈由静(随父母姓氏)。四、逝世及纪念1996年3月19日清晨7时30分左右,陈景润因患帕金森氏综合症不幸在北京去世。他的逝世引起了中国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和哀悼。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和纪念活动。此后,“华罗庚数学奖”设立了“陈景润数学奖”,以表彰在数论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青年数学家。此外,“陈景润希望小学”在福州市仓山区建成了,这所小学成为了中国首个以数学家命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