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改革家的言论及精神PPT
王安石言论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
王安石言论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年间,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法。他任用吕惠卿等主持变法。这些变法新措施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社会上议论纷起。宋神宗在各方面的反对浪潮中动摇起来,曾一度中止新法的推行。但在王安石一派坚持之下,这一期间改革的大部分措施仍然陆续实行,新法终于改变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在王安石的心目中,君、臣都有着自身的职分:“上则顾社稷而支柱之,下则视百姓而防维之”。其入仕伊始便强调为官有济时之责,更在执政之后力图振作,为北宋的富强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精神王安石勇于进取、勇于作为的革新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商鞅言论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因此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后世称之为法家代表人物(又称商鞅主义)。精神不分出身贵贱利害具有进步意义取信于民彰显诚信德治勇于探索改革不畏艰难险阻一切以法律为依据具有法治精神废除世卿世禄制彰显公平公正重视农耕经济彰显重农抑商精神重视军功彰显尚武精神重视人口增长彰显人本精神加强集权彰显专制精神大胆怀疑创新独立思考彰显科学精神以战促和彰显兼爱非攻精神取敌之长彰显学习他人精神合纵连横彰显团结精神因时而异彰显求真务实精神重法轻罪彰显法制精神因地制宜彰显变法图强精神先以迂为直后重赏明法彰显智勇双全精神废除井田制彰显与时俱进精神刑无等级彰显平等博爱精神重视教化彰显德治精神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原则这些构成了其核心的法治理念——重法尚治;取法其上昭示法治原则高调先进;轻罪重刑明示法制要旨简约严明;刑无等级蕴含平等博爱思想;重视教化体现德治与法治相济;因时而异折射出事物发展变化观;因地制宜反映科学发展观;重农抑商蕴含辩证思想;先以迂为直再重赏明法彰显智勇双全精神;废除井田制体现与时俱进时代精神;合纵连横展示团结统一精神;取敌之长体现学习他人精神;以战促和昭示和谐发展思想;废除世卿世禄制蕴含公平公正原则;重视人口增长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加强集权体现专制主义原则;取信于民彰显诚信德治理念;勇于探索改革不畏艰难险阻凸显其大无畏的精神风貌;一切以法律为依据彰显法治精神等表明商鞅的法治思想不仅具有进步性而且具有前瞻性并富有科学性正确性先进性革命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