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介绍PPT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伏牛山南麓,东邻社旗、泌阳两县,南接湖北省枣阳市,西连南阳市宛城区,北靠平顶山市鲁山县、南召县和驻马店市西平县。是...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伏牛山南麓,东邻社旗、泌阳两县,南接湖北省枣阳市,西连南阳市宛城区,北靠平顶山市鲁山县、南召县和驻马店市西平县。是河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七十二潭景区、七峰山生态旅游区、德云山风景区、社旗“赊店古镇”等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所在地。历史沿革在新石器时代,方城境内就出现了人类文明。春秋为楚地,称方城。秦置县,西汉时为堵阳县。堵阳为楚国北境要塞,后为江夏郡治。三国魏文帝改堵阳为方城县,属南阳郡。隋改方城县为方山县,属襄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方城县,属南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南州为南阳郡,辖方城县。唐末方城被撤销县制,划归唐州。北宋置方城县,属京西北路襄阳府。金朝置裕州,方城属之。元朝时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明朝洪武初年属南阳府,后改属南阳卫。明末清初,南阳设置十三镇,方城为中镇。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属南阳府裕州。中华民国初年属南阳府,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南阳县六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与南阳县分设方城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秋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初划归南阳县。新中国成立后,属河南省南阳地区。1960年改为方城县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县制,属许昌专区。1988年改属南阳市至今。自然地理地理位置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北纬33°02′~33°25′10″之间,东经113°07′~113°30′24″之间。东与社旗县相邻,北与鲁山县相邻,南与湖北省枣阳市相邻,西与平顶山市接壤。地形地貌方城县全境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秦岭山系伏牛山脉的东延部分,由古老的变质岩系组成。在元古代时期,本区海侵频繁,后受燕山运动影响形成隆起山地和陷落山地。境内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和淮阳山脉四大山脉分布,其中最高峰为七峰山海拔760.3米。最低处为券桥乡下营村北三里河底,海拔97.2米。方城县主要河流有潘河、赵河、湍河、严陵河等发源于伏牛山脉和桐柏山脉的河流。气候特征方城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区。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所形成的干燥寒冷天气;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所形成的湿热多雨天气;春季干旱多风;秋季温和凉爽干燥少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3.5度至15.5度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708毫米至820毫米之间;无霜期在220天至245天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至2300小时之间;太阳辐射总量在110千卡每平方厘米至120千卡每平方厘米之间;风向以西南风为主导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蒸发量在1100毫米至1200毫米之间;平均风速在2.5米每秒至3米每秒之间;相对湿度在65%至75%之间;气压在880百帕至950百帕之间;生长期在210天至230天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在摄氏26度至27度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2度至3度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在摄氏40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