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PPT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出生于日本大坂,台湾女性作家。在台湾林海音于1918年3...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出生于日本大坂,台湾女性作家。在台湾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在北京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创作历程在林海音众多作品中,涉及最多的是婚姻问题,其次是家庭问题。在她的作品中,婚姻多以不幸和痛苦为题材。对于不幸的婚姻,她都给以同情,甚至予以肯定。她笔下的妇女几乎都是坚强的,她以极大的同情写这些妇女的遭遇,同时又总是尽力的维护她们的尊严。她笔下的家庭多是非正常的家庭,夫妻貌合神离,子女孤苦无助。她以一个女作家的细腻的笔触揭示这一切不美满、不正常的原因,但更多地是在表现这一切当中的美好、温暖和爱。在文中大量使用“永远”、“亲爱”、“永远不能忘”、“天长地久”、“一直到老”等词句。这种美好的向往和祝愿成为林海音婚恋小说的重要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固然与作家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作家有一个正确的婚恋观。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作家说:“我一直是喜欢爱情的。少女时候喜欢说‘恋爱专家都主张初恋’,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我第一次恋爱时才十五岁,不能说我是‘恋爱专家’,但到今天还能有当时的日记留下来。第二位先生是已经订婚了才决定和他恋爱的。那是一次很惨的悲剧。”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自己对爱情的看法是严肃的、认真的。因此她的作品绝没有轻浮的调情和淫秽的色情描写。她认为爱情应该是纯洁的、真挚的、持久的、美好的。这一正确的婚恋观一直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林海音除了以其小说的成就被人们所熟知外,她还是一位勤奋的散文家和优秀的编辑。作品风格林海音的小说风格与散文风格是统一的。她的散文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泛,“有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市井小民的生活画卷,有木板屋顶石灰墙的生活气息,有那些凡俗日子里俗事重重的平凡和重复,也有偶尔闪现出来的不平凡的一鳞半爪。”充满了灵动而鲜活的生活色彩和气息。“她的文字自然流畅而充满诗意。”创作特点林海音的小说是散文化了的诗。通篇充满了诗的意蕴和美感。“她写小说犹如在写散文诗,小说里洋溢着散文诗的意趣、韵味、情绪。”她的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那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家从小生活在台湾,后来又长期居住在大陆北京,作品中反映的生活面虽只局限于两岸之间,但却能深深地开掘乡土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读她的作品常会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那是童年记忆中留下的永不褪色的痕迹。”这种新鲜感是由作家的独特的身份和眼光带来的“只有久离故土的人才能赋予这种新鲜感以特殊敏锐的感受力。”作家的这种独特的眼光使得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读林海音的小说可以扩大我们的生活视野。”她的小说“那敏锐的目光能够捕捉到许多具有生活情趣的美的瞬间并在作品中予以表现。”她的作品“格调明亮,不会给你以阴暗沉闷的感觉。”“读林海音的小说不会让你感到精神上有什么负担。”相反“会使你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代表作品《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之一。“城南旧事”是个广义的名词,包括林海音童年居住的老家庄园里的种种人和事。书名取自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诗句“乌衣巷口夕阳斜,燕子飞回旧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