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详细讲解PPT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背景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开始大举南征荆州牧刘琮,荆州形势告急。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被迫退于长江之南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地区。刘备不甘心失败,决定重振旗鼓,夺取荆州以西的州郡,作为安身立命之地。经过反攻江陵公元208年十二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刘备派将军吴班、陈式率水军屯于夷陵(今宜昌市夷陵区西北),相机袭取夏口。公元209年(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刘备亲率主力攻打夷陵。蜀军自巫峡至夷陵一线建立几十处兵营,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孙权一面派都督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徐盛、孙桓等部5万人马应战;一面命右都督韩当领兵万余人赶赴夏口,以加强长江中游的防御力量。陆逊火烧连营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的观察和分析,决定先让蜀军“牵制”为主,采取防守战略。在蜀军锐气受挫之后,陆逊“因势而动”,火烧连营30里,蜀军大败。双方僵持此后月余,陆逊已把防线布置妥当。时值盛夏酷暑,蜀军将士不胜其苦。于是刘备将水陆大军集结于夷陵一带,然后仓促发起进攻。但连日蜀军强攻皆不得入,且多为吴将陆逊的诱敌之计所败。两军相持一个多月后,蜀军疲惫不堪。刘备不得不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扎下营寨。黄承基指出:“刘备既改水军为陆军,必然把战船、辎重等军事设备从水中转移到陆地,这就等于把全部家当放在敌人火攻的道路上。”火烧连营时值盛夏六月,暑气逼人,蜀军疲劳不堪,士卒大多无心作战。刘备不得不将水军移至岸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扎下营寨。黄承基指出:“刘备既改水军为陆军,必然把战船、辎重等军事设备从水中转移到陆地,这就等于把全部家当放在敌人火攻的道路上。”针对这种情况,陆逊决定先发制人,利用蜀军人疲意沮、戒备松懈之隙实施火攻。他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营,顺风放火。蜀军营寨都是木栅所修之屋,一片火海,迅速燃成火墙。倾刻间蜀军营寨四、五十里内变成了一片火海。结果与影响吴军乘势发起猛烈进攻,蜀军大乱,“死者万数”。刘备只好乘夜逃出树林,逃到马鞍山。陆逊四面猛追,“所杀伤甚众”。最后刘备于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因病死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