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核心制度PPT
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首诊科室为首诊责任人。(二)对急诊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立即抢救,同时向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报告,听从指挥、协调。(三)首诊...
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首诊科室为首诊责任人。(二)对急诊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立即抢救,同时向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报告,听从指挥、协调。(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给接班医师,之后向科主任报告,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四)首诊医师负责及时会诊、转诊,尤其是夜间、节假日急诊患者,会诊或转诊应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医院实行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各级医师认真履行各自职责。(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日一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至少两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四)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五)查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要自患者床头开始,仔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认真分析化验检查结果,归纳初步诊断依据,提出进一步诊疗意见及具体措施等。查房后要认真做好医嘱。(六)新入院患者三天内必须有主治医师以上医师查房,并在病历中认真记录。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一)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组织会诊。会诊应由主治医师提出,提前预约有关人员,由医务科或业务副院长主持。(二)会诊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应用自己最成熟的意见和方法提出看法和建议,充分讨论,经治医师作详细记录。(三)如经多次讨论仍未确诊者,应及时组织院内大会诊或提交上一级医院会诊。会诊制度(一)医疗会诊包括:急诊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等。(二)急诊会诊可以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相关科室,相关科室在接到通知后应在10分钟内到位。(三)科内会诊原则上应安排在查房时间进行。讨论时,必须全体医、护、技人员参加,地点在病床旁、办公室或示教室等适宜场所进行。应邀人员接到通知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到达,若不能到达者应向邀请科室作书面说明。责任报告人(一般为邀请科室主管医师)应向大家报告病史摘要和诊治经过,提出需要讨论解决的主要问题。主持人(主管医师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应归纳小结讨论意见作出最后决定并作记录。会诊记录包括:日期、主持人及参加者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意见等。(四)一般会诊由主治医师提出,经治医师书写会诊申请报告及总结意见后报请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书写会诊意见;涉及多个科室的复杂性病症由科主任组织进行科间会诊。科间会诊有明确的会诊时间和地点;被邀请科室必须有一名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确定会诊时间后通知发出科室必须有一名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确定会诊时间后通知发出科室和被邀请科室,被邀请科室必须有副主任以上医师参加,确定会诊时间后应通知发出科室和被邀请科室参加会诊人数一般不少于3人;集体讨论和研究对策;被邀请科室应在指定时间内到达;讨论时由主治医师作病例介绍(包括病史、诊治经过);由被邀请科室医师解答疑问并提出诊治意见及依据;通过讨论最后由主持人总结归纳作出最后决定;其他事项同科内会诊。全院大会诊由科主任提出(多科室受累者应有2个或2个以上科室主任共同提出并共同出面邀请),报业务副院长批准;全院大会诊一般由院办负责通知全院有关人员按时参加;全院大会诊一般每月举行一次;全院大会诊同样要书写会诊申请报告及总结意见和下达通知;每次确定好一名主持人和一名记录人负责组织讨论和研究对策;全院大会诊后书写集体讨论总结报告由业务副院长签发执行并存档。对其它特殊情况需紧急全院大会诊时由业务副院长或行政院长电话通知各有关人员并提前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凡遇危重患者,应立即组织抢救。抢救工作中,由在场职务最高的医师主持,并及时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二)抢救工作应分秒必争,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搬运。搬运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和再次引起窒息。(三)对危重患者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搬运。需要搬运时,应尽量使用医用专用车辆和设备,搬运途中要保持平稳,尽量减少颠簸,有条件时应给氧吸入。(四)对已确认的危重患者,应根据病情采取就地抢救或转送医院。在抢救的同时,应给氧吸入,建立静脉通道,实施人工呼吸、心外按压、包扎和固定等措施。术前讨论制度(一)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应进行术前讨论。特殊病例应邀请麻醉医师共同参加。(二)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手术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根据病情确定术式、手术步骤及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三)对于疑难、复杂病例可邀请其他科室人员参加。较大手术或涉及多科室的手术应由医务科主持,组织有关科室进行科间会诊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一)凡死亡病例均应在科内进行讨论。一般应在死亡一周内完成。尸检病例在尸检报告发出后一周内完成。(二)死亡病例讨论由科主任主持,全体医护人员参加,必要时请医务科派人参加。(三)死亡病例讨论必须携带病历及有关的检查资料。经治的医师须向讨论人员扼要介绍病情及诊治经过。相关科室要介绍协作经过,并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最后由主持人总结、归纳。原则上须在讨论记录本上签名确认。查对制度(一)临床科室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门诊号)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剧毒药物、麻醉药物时,经过反复核对,用后保留瓶签,做好记录输血前应与摆药后查及取血后查核对医嘱本、治疗本和输血单上的床号、姓名、住院号(门诊号)、血型及交叉配合结果,执行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后的检查内容(1)服药时,检查药品有无沉淀、混浊、变质,有疑问时不能使用;如数发药到手,应向患者说明服法及注意事项。(2)注射药物必须三查七对一注意,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凡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必须先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注射;试验结果阳性者须在注射单和医嘱单上注明过敏试验阳性。(3)处置时要检查治疗单和医嘱单上的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和用法及注意事项做好各项查对记录护士长定期检查并记录(二)手术室接患者时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药物过敏史等患者入室后须经核对无误方可进行手术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与缝合前核对所有敷料器械是否与手术台上数目相符。清点无误后按“三不交接”规定交接凡术中需临时增加或变更器械或术式应由巡回护士通知洗手护士共同核对并清点器械数目无误后方可进行术中用药应现配现用并核对。输血应三人核对并签字手术标本送检时核对送检单上各项填写是否完整并与值班护士共同核对手术室内的器械及被服等物应建立严格的领用登记制度并有专人管理。每月定期清点并记录做好各项查对记录并有护士长定期检查并记录(三)药房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查药品名称、规格和用量是否正确。对用法有特殊提示的药品应进行特别提示。查处方书写者姓名。配方时应查对处方上所写的药品名称和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是否正确。配方时应查药品质量,已霉变、变质、有异味的药品不得使用,应另选药品配方(已霉变药品应留样存查)。配方时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查处方内容及药品质量,对性别年龄用量用法,检查配伍禁忌),并经另人核对并签名后方可发出药品。急诊处方优先配发。配方时应根据处方内容正确调配处方并核对签名后再发出药品。发药时向病人讲清用法及注意事项,同时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门诊病人取药时应做到发药到手,药到手走。药房工作应建立交接班制度并有记录本备查。做好各项查对记录并有护士长定期检查并记录分级护理制度(一)分级护理是根据病情规定及临床护理要求,对病人实施的相应的护理级别。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下达护理分级医嘱。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二)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情和实际护理需要为依据,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三)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特级护理24小时专人床边守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一级护理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和给药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二级护理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和给药协助患者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三级护理每日巡视患者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和给药协助患者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四)分级护理制度应与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临床护理需要,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并实施。同时应加强医护沟通,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给药制度(一)给药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定,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有效。(二)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性质,合理制定给药方案。护士应当根据医生的医嘱和给药方案,正确实施给药操作。(三)护士在给药前,应当核对医嘱和患者信息,确保给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在给药过程中,应当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四)对于一些特殊药物,如毒麻药品、精神药品等,护士应当严格遵守相关的用药规定和管理制度。对于药品的储存和使用,应当遵守药品管理的相关法规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