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社会 现状PPT
人类经济史上的伟大创造 “满目萧条,百废待兴。”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现实状况。 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业凋敝、农业萎缩、交通瘫痪、物价飞涨,人...
人类经济史上的伟大创造 “满目萧条,百废待兴。”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现实状况。 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业凋敝、农业萎缩、交通瘫痪、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可以说,新中国经济建设就是在这样一个“烂摊子”上起步的,首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到1952年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 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产量。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到1957年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此后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但后来“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严重状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前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国采取了和平赎买政策,顺利实现了对私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工业农业大分工,农业和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合作化,消灭了剥削阶级,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就。 例如,在工业方面,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发展了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特别是在国防工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农业方面,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交通运输方面,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和成昆铁路等一批重要交通线;在经济领域,开展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探索性实践。另一方面,我国在经济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失误和挫折。 例如,“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社会问题;在农村方面,实行了“一大二公”的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方面,实行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紧缩政策,导致城市职工生活困难加剧。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社会状况是极为困难的。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些成就为我国今天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