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物介绍及移居的诗词解释PPT
陶渊明人物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散文创作田园诗派创始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人物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散文创作田园诗派创始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躬耕陇亩,终老一生。陶渊明是汉朝末年长沙人,出生时正值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其父陶侃主张琅琊王司马睿南迁。他自幼生活在开阳县城内,出生时正值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其父陶侃主张琅琊王司马睿南迁。陶渊明少年时居住在开阳县城内,出生时,正值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其父陶侃主张琅琊王司马睿南迁。306年(东晋永兴二年),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年、刘宋初年(公元365年)。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其父陶侃主张琅琊王司马睿南迁。317年(东晋建兴三年),西晋王朝岌岌可危。陶渊明随其叔父赴江州(今四川重庆市北)与朝廷汇合。318年(东晋建兴四年),其叔父病故,陶渊明第二次返回浔阳居丧。320年(东晋咸和二年),陶渊明妻子程氏卒于浔阳。321年(东晋咸和三年),陶渊明在一次上京赴任的途中,又折回浔阳,从此躬耕不辍。324年(东晋咸和九年),陶渊明又之江州上任。325年(东晋咸和十年),陶渊明再仕京师为江州祭酒。327年(东晋咸康三年),丁母忧离职。期间写有《归去来兮辞》的前二段。328年(东晋咸康四年),丧期已满,改官为建威参军。330年(东晋咸康六年),由建威参军改任行参军。332年(东晋咸康八年),由行参军改任镇军参军。334年(东晋永和二年),由镇军参军改任彭泽县令。336年(东晋永和四年),因不忍见家国离乱,又加之厌倦政治上的倾轧斗争,故以彭泽县令任满后便辞官归隐了。他解印辞官归隐后的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二十首》《感士不遇赋》《闲情赋》等都是他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移居的诗词解释陶渊明的《移居二首》是一组田园诗作。这两首诗主要是以议论一些日常生活来表现出诗人如何鄙视尘俗、追慕自然的怀抱及安乐恬淡的襟怀与灵趣。而第一首诗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诗人移居之后与友人闲话家常的情景如在眼前。虽然只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却也充满了盎然情趣。陶渊明与友人的闲谈却也充满了哲理意味。在诗中“穷巷在元嘉”是说诗人居住的环境是处于嘉定之乱后的荒僻小巷;“世遇逐人事”是说当时社会黑暗,诗人被卷入世俗纷争之中;“静默念畴昔”是说诗人回顾往事之时;“闻多素心人”是说诗人所交往的人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清虚一大宅”是说诗人所交往的人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谐此数亩宅”是说诗人所居住的环境幽静恬适;“好鸟相鸣林”是说诗人所居住的环境幽静恬适;“华阴驳云树”是说华山的北面白云和绿树相映成趣;“淳风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