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族民俗PPT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壮族的人口数为19568546人。壮族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书。先秦时期,是古越人的分布地区,分布在西瓯骆越(今广西南宁、贵港、钦州、百色、防城港、云南文山州)、乌浒蛮(今广东珠江到广西浔江、黔江、封开、梧州一带),古籍中将古越族人的后裔称为“越裔”、“越人”、“越民”、“越滇蛮”、“俚人”、“僚人”、“里人”等等。壮族先民秦汉时被称为“瓯越”“骆越”“布骆越”“西瓯骆越”“左江蛮”“南越蛮”“俚人”“僚人”。魏晋隋唐时,“俚”、“僚”又逐渐演变为“俍”、“獠”、“僮”“仲偑”“侬人”“沙人”“僚子”。随宋辽金夏的发展,又有“番禺人”“抚越”“瓯越”“西原蛮”“广源州蛮”“昭州蛮”。明清时又有“土人”“傜人”。民国时期改称为“僮”。1957年1月1日,根据当时中国国务院的决定,把僮族统称为“壮族”。壮族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外),历史上称为“布山河上下,岭南左右” ,分布在南北距离不到一公里的不同省区内,“桂为腹、粤东西、滇黔右、闽台濒”。壮族有三大支系:北壮、西壮和东壮。北壮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西壮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南部和广西大部。东壮主要分布在广西中南部和越南。桂西南是壮族的中心地区。桂西南地区的先民自古以来就活动在这一带地区。他们以桂西南为基地向四周发展繁衍。因此桂西南地区是壮族历史文化的摇篮。壮族主要聚居在中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壮族的人口数为19568546人。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原有(西畴县莲花塘乡)和那(邱北县)两种文字。多唱山歌、小调。农历正月初一不吃饭只吃菜;春节期间要举行隆重的舞龙舞狮活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重阳节登高;三月三的歌圩节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牛魂节在农历四月初八;中元节又称鬼节在农历七月十四;霜降节在立冬后的第五个戌日举行。其他节日还有三月三歌节等。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在清代已经约定俗成而且很重视“三月三歌节”,因为清代时汉族已经进入壮区经商并从事生产活动,“三月三歌节”成了各民族共同的节日。歌节一般由几个村庄联合举行,由“歌头”负责迎宾送客和有关事宜。这天家家户户都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放着米壮族民族民俗建筑风格壮族的建筑风格独特,通常采用干栏式建筑,这是一种以木料、竹子等材料搭建的房屋,底层架空,用来饲养家畜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形式具有防潮、防虫、防震等特点,是壮族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重要表现。饮食文化壮族人民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以大米为主食,辅以各种豆类、薯类、玉米等杂粮。他们善于烹饪各种美食,如糍粑、五色糯米饭、酸汤鱼等。糍粑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食品,软糯可口,是壮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之一。五色糯米饭则是由五种颜色的糯米混合制成,色彩鲜艳,象征吉祥如意。酸汤鱼则是壮族的特色菜肴,酸辣可口,让人食欲大增。服饰文化壮族的服饰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男子通常穿着蓝色或黑色的对襟短衣,长裤,头戴布巾;女子则穿着色彩鲜艳的衣裳,头戴银饰。这些服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壮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其中,三月三歌节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歌圩上唱歌跳舞,欢庆春天的到来。牛魂节则是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人们会为耕牛祈福,希望它们健健康康地耕地。中元节则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人们会进行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音乐舞蹈壮族的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们善于演奏各种乐器,如二胡、笛子、月琴等,同时也会唱山歌、小调。在舞蹈方面,壮族的舞蹈形式多样,如龙舞、狮舞、扁担舞等。这些舞蹈不仅具有娱乐作用,还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传统文化。婚丧嫁娶壮族的婚丧嫁娶习俗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在婚礼上,新郎新娘会穿着传统的服饰进行拜堂仪式,同时也会进行唱歌跳舞等活动。在丧事上,人们会为逝者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逝者安息。这些习俗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信仰崇拜壮族人民信仰崇拜多种神祇和祖先。他们认为神祇能够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丰收幸福。同时也会祭拜祖先以求庇护和保佑。这些信仰崇拜活动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总之,壮族的民族民俗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底蕴,也为中国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