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部宪法PPT
1954年6月14日,在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宪法草案的决议获得通过。6月16日,《人...
1954年6月14日,在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宪法草案的决议获得通过。6月16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宪法草案,并发表了在全国人民中广泛展开讨论宪法草案的社论,一场全民大讨论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新中国成立之初,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尚不成熟,1949年9月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但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部新宪法,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负责为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整理材料的法学家许崇德回忆,中央曾专程派飞机运送全国各地民众的意见建议。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各界共有1.5亿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群众对宪法的关心那是很了不起的。制定背景1954年6月14日,在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宪法草案的决议获得通过。6月16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宪法草案,并发表了在全国人民中广泛展开讨论宪法草案的社论,一场全民大讨论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新中国成立之初,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尚不成熟,1949年9月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但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部新宪法,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负责为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整理材料的法学家许崇德回忆,中央曾专程派飞机运送全国各地民众的意见建议。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各界共有1.5亿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群众对宪法的关心那是很了不起的。制定过程在全民讨论的基础上,1954年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北京正式开始工作。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起草委员会共举行了7次正式会议、4次起草委员会扩大会议和若干次小组会议,对宪法草案初稿进行讨论和修改。最终在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这部宪法分为序言和总纲,总纲部分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序言部分则强调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将继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历史意义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宪法制定和完善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