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之源PPT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据传源于结绳记事,后来相继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结绳记事在文字发明之前,古人们要记录一件事情,往往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据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它反映出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文字创造出来之前,以绳子打结的方式来记录和传达信息。上古时期的中国及南洋地区,还曾经有过“刻木记事”的历史阶段,即在木头上刻上各种符号来记事。作为上古时代实物记事的辅助手段,结绳和刻木都具有简单、方便、易记的特点。遗憾的是,这两种上古记事方法后来都先后失传了,如今我们只能从古代典籍的文字记载中略知一二。仓颉造字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许慎的这段叙述,大致讲明了“文”和“字”的形成过程。“文”是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记录,是一些实物的象形描绘,而“字”则是“文”的扩大和增多,是“文”与“文”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汉字是由“文”和“字”两部分组成的,“文”和“字”的结合,就构成了汉字形声字的结构方式,从而突破了原始图画文字的局限性,创造出了全新的文字符号系统,使汉字成为能够记录复杂的社会语言和传达深远的历史文化的工具。骨刻文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主要指中国晚商至西周早期的一种以记事为主兼及表意的文字。这种文字主要刻写在甲骨、兽骨等质料上,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分布稀疏,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经学者研究,初步认为骨刻文是殷墟甲骨文的主要源头之一,是汉字形成的重要佐证。骨刻文早于甲骨文,在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骨刻文发现于2005年,是学者刘凤君先生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考古发掘中偶然发现的。骨刻文是在山东境内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镌刻在兽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错落有致,分布稀疏。大者如豆,小者如粟,一般长1.5厘米~3厘米,宽1厘米~2厘米。字形以象形、会意为主,初步统计有400多个不同符号。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隶书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草书是最早的一种书体。二是,草书在隶书之后形成,并规范了书法的章法和体势。三是,草书风格奇异多变,最能表现书者之性情,最能体现书法艺术之精神,是汉字书写艺术发展最为成熟的书体。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行书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总趋势是从繁到简。这种变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必然规律。以上便是对汉字之源的概述,从结绳记事到现代汉字,汉字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智慧的积累。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结语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到现代汉字的规范化、信息化,汉字的形态和内涵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基,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艺术,一种精神。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入,汉字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