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反对南昌起义PPT
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但他在南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上持反对态度。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重要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
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但他在南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上持反对态度。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重要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然而,张国焘在这一关键时刻选择了反对,这一决策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国焘的历史背景张国焘,字恺荫,原名张特立,江西萍乡人,1920年秋加入北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被开除党籍)。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反对中央北上的决定,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1936年6月被迫取消。1937年3月在政治局扩大会议受到批判。1938年4月初,乘祭黄帝陵之机逃出陕甘宁边区,投靠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叛徒;4月18日被开除党籍。不久加入军统从事反共特务活动。1948年6月在上海创办《创进》周刊,同年11月去台湾。1949年转居香港。1968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1979年12月3日,82岁的张国焘冻死于一家养老院。南昌起义的背景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即所谓“宁汉分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民党在7月亦决定“分共”,即七一五事变。一方面解聘共产国际中国代表鲍罗廷的顾问职务,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与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勾结,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张国焘对南昌起义的态度在南昌起义前夕,张国焘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被派往江西领导起义。然而,他对起义持反对态度,认为起义时机不成熟,力量不足,可能会导致失败。他主张采取更为稳妥的策略,逐步发展力量,等待时机。张国焘的这种态度与当时中共中央的决策存在分歧。中共中央认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必须采取武装起义的方式,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保卫革命成果。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张国焘反对南昌起义的影响由于张国焘的反对,他在起义前夕离开了江西,没有参与起义的领导工作。这一行为对南昌起义产生了负面影响。张国焘的离开使得起义的领导力量减弱,对起义的顺利进行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此外,张国焘的反对态度也反映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思想分歧和矛盾。这种分歧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然而,尽管张国焘反对南昌起义,但起义最终仍然取得了成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结论综上所述,张国焘反对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虽然他的反对态度对起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起义最终仍然取得了成功。这一历史事件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定信念、迎难而上,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分歧和矛盾时,应该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方针,团结一致、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