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治疗方法PPT
呃逆,俗称打嗝,是由于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使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而发出一种特别的短促声响。膈肌连续收缩使胸腔内压力减低...
呃逆,俗称打嗝,是由于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使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而发出一种特别的短促声响。膈肌连续收缩使胸腔内压力减低,可产生胸内的不适感。健康人受精神刺激或快速吞咽干燥食物而同时较少饮水,可发生呃逆,但能自行消失。病因呃逆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健康人也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的食物饮料、饮酒等,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亦可引起。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分类中枢性呃逆反射弧抑制功能丧失,器质性病变部位以延脑最重要,包括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代谢性病变有尿毒症、酒精中毒,其他如多发性硬化症等。外周性呃逆反射弧向心路径受刺激。膈神经的刺激包括纵隔肿瘤、食管炎、食管癌、胸主动脉瘤等。膈肌周围病变如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肌梗死、膈下脓肿、食管裂孔疝等,迷走神经刺激有胃扩张、胃炎、胃癌、胰腺炎等。其他药物、全身麻痹、手术后、精神因素等,内耳及前列腺病变亦可引起呃逆。诊断根据打嗝的特有表现,诊断一般不难。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生打嗝的诱因,有无伴随症状及既往史等,再结合必要的检查,多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若一时难以查清病因,可进一步检查胸、腹、肝、胆、胰腺B超,必要时行CT、MRI、胃肠钡餐透视等检查,以进一步寻找病因。鉴别诊断嗳气与呃逆不同,嗳气声音沉长,是气从胃中上逆,而呃逆声音急而短促,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健康人也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的食物饮料、饮酒等,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亦可引起。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治疗一般治疗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洗干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将混合气体装入塑料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含90%氧气和10%的二氧化碳嚼服生姜片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柿蒂(指新鲜柿子或柿饼的蒂)每次20枚煎水成100毫升,分两次口服,一次50毫升。也可酌情加韭菜籽同煎西医治疗肌肉注射法此法为临床最常用病人常因情绪激动或进食过快而发生呃逆,若一时难以制止,可首先采用此方法。肌肉注射冬眠灵12.5~25mg(2ml),一般于注射后10分钟左右呃逆可停止。但应注意,有心脏病、高血压及前列腺增生的病人不宜采用此法穴位注射法此方法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病人一旦出现呃逆,可请医务人员行此法治疗。方法:取双侧内关穴,用6~7号针头各注射维生素B1 100mg和B6 50mg,一般于注射后数秒钟即可制止呃逆。但应注意,有心脏病者应慎用此法口服药物法①氯丙嗪25mg每日3次口服。此法有效率达90%以上。但应注意,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及严重心脏病者禁用,有高血压及癫痫病史者慎用。②消心痛5~10mg,每日3次口服。该法有效率达92%。但应注意,有青光眼者禁用,有严重心动过缓及低血压者应慎用。③阿托品0.3mg,每日3次口服。但应注意,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及高热病人禁用。此外,有严重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心病等病人也应慎用。④东莨菪碱0.3~0.4mg,每日3次口服中医治疗针灸治疗呃逆具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的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等。针灸治疗可以调整人体气机,达到疏通气机、和胃降逆的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呃逆,针灸的选穴和操作方法会有所不同,应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中药治疗呃逆多从和胃降逆、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等方面入手。常用的中药有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等。具体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整。物理治疗呼吸法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紧张的膈肌从而缓解呃逆。可以尝试深吸气后,缓慢呼出,重复数次按压法用手指轻轻按压胸骨下方的凹陷处(即剑突下)持续数秒钟,然后松开,重复数次。这有助于刺激迷走神经,从而缓解呃逆屏气法尽量屏住呼吸持续数秒钟,然后缓慢呼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缓解轻度的呃逆预防措施饮食要有规律避免过快、过饱的进食方式,尽量减少摄入过热或过冷的食物和饮料避免吸烟和饮酒以减少对膈肌的刺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以减少因情绪因素引起的呃逆对于经常发作的呃逆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排除潜在的器质性疾病总结呃逆虽然通常是一个暂时性的症状,但如果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会对生活质量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了解呃逆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对于缓解呃逆、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和预防。同时,对于持续发作或症状较重的呃逆,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疾病。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如有呃逆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