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补液PPT
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先快后慢补液种类1. 晶体溶液**(1)5%或10%葡萄糖溶液:**供给水分和热能,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
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先快后慢补液种类1. 晶体溶液**(1)5%或10%葡萄糖溶液:**供给水分和热能,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可用来供给水分,不能从血管外给予营养。10%葡萄糖溶液为高渗溶液,通过静脉给药可起高渗利尿脱水作用,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是单纯性颅内出血和眼内出血等水肿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低渗的5%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后可提高血浆的渗透压,使组织液向血浆转移而产生组织脱水作用,可用于脑水肿、肺水肿及降低眼压等。**(2)0.9%氯化钠溶液:**即生理盐水,为等渗溶液,与血浆有相同的渗透压,主要用于供给电解质和维持体液的张力,也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水,其用量和浓度需依病情而定。**(3)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溶液(1/6M乳酸钠溶液):**是等渗含钠溶液,其中含有乳酸钠、氯化钠和葡萄糖,其成分与细胞外液相近,可迅速进入红细胞内,主要用于补充细胞外液容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4)林格氏液(复方氯化钠溶液):**其成分与血浆相近,用于补充体液和维持电解质平衡,常用于失血、失液及大面积烧伤引起的休克等。2. 胶体液**(1)右旋糖酐:**中分子右旋糖酐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使已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聚,降低灌注血液粘滞性,改善微循环和组织。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扩充血容量,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防止红细胞及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脑血栓形成、肢体血栓形成、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休克等。**(2)代血浆:**明胶类代血浆,如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在体内先被淀粉酶分解成多糖,然后逐步水解为葡萄糖被机体利用,能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粘滞性和改善微循环。其扩容作用可持续4~6小时,适用于失血、创伤、烧伤及中毒性休克等。输入后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使已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聚,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微循环。**(3)血浆及白蛋白:**血浆蛋白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有利于组织间液回收入血管,从而消除水肿,可用于失血、创伤及烧伤等引起的休克、脑水肿及肝硬化腹水等。5%白蛋白溶液的胶体渗透压与血浆相近,故可保持血浆的正常胶体渗透压,主要用于失血、创伤及烧伤引起的休克、脑水肿及肝硬化腹水等。因其价格昂贵,一般用作其他胶体液和晶体液的辅助用药。3. 其他溶液**(1)5%碳酸氢钠溶液:**是碱性溶液,用于纠正酸中毒。在休克治疗中,既可纠正酸中毒,又能碱化尿液,预防肾功能不全。**(2)25%甘露醇溶液:**是高渗溶液,静脉注射后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间液向血浆转移而产生组织脱水作用**(3)高渗盐水:**高渗盐水通常指浓度高于0.9%的氯化钠溶液。它主要用于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尤其是在大量失血或失液的情况下。高渗盐水可以快速提高血浆晶体渗透压,促进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从而迅速增加血容量。**(4)人血白蛋白:**人血白蛋白是一种血液制品,其渗透压效果约为等量盐水的1.5~2倍,可快速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组织间液回吸收,消除水肿。同时,它还可以作为营养物质供给,用于低蛋白血症、肝硬化腹水、脑水肿等。补液量的计算补液量的计算主要依据是患者的体重、丢失液体的量、血清电解质浓度等因素。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体重计算法补液速度和方式补液速度和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补液目的进行调整。补液速度补液过程中的监测在补液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电解质浓度等指标,以及及时调整补液方案。生命体征监测总之,补液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补液目的制定个性化的补液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生化指标变化,以确保补液过程的安全和有效。补液注意事项1. 确保无菌操作补液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使用的输液器、注射器、导管等应一次性使用避免重复使用2. 控制补液速度补液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快或过慢对于老年人、儿童、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应适当减慢补液速度3. 监测电解质平衡在补液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浓度,及时调整补液方案避免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特别是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等4. 观察尿量变化尿量是反映肾脏功能和循环血量的重要指标应密切观察如果尿量过少应及时调整补液方案,避免肾功能受损5.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补液过程中可能会同时使用其他药物。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6. 及时调整补液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和生化指标变化应及时调整补液方案对于效果不佳的补液方案应及时更换或调整7. 做好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补液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消除其疑虑和恐惧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活动促进康复补液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 肺水肿预防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处理立即停止补液,给予吸氧、利尿剂等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 心力衰竭预防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控制补液速度和量处理立即停止补液,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3. 电解质紊乱预防定期监测电解质浓度,及时调整补液方案处理根据电解质紊乱的类型和程度,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补充4. 感染预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加强导管护理和消毒处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源,给予抗生素治疗5. 输液反应预防使用合格的输液器和药物,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处理立即停止输液,给予抗过敏、抗休克等治疗总之,补液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治疗措施,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为了确保补液过程的安全和有效,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补液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也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特殊情况的补液处理1. 烧伤烧伤患者因体液大量丧失常需大量补液。补液量应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来计算,通常在前24小时内补充一半以上的体液丧失量补液种类应以晶体液为主如林格氏液、生理盐水等,以维持血容量和电解质平衡。同时,适当补充胶体液,如血浆、白蛋白等,以维持胶体渗透压2. 休克休克患者补液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补液量和速度应根据休克类型和程度来调整对于失血性休克应迅速补充血容量,可给予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等。对于感染性休克,应在补液的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并控制感染源3. 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者补液时需特别注意电解质平衡和液体量控制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应尽量减少钾的摄入避免高钾血症的发生。同时,根据尿量和电解质浓度调整补液方案,保持水电解质平衡4. 肝硬化腹水肝硬化腹水患者补液时应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加重腹水可给予低盐饮食减少钠的摄入。同时,适当补充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腹水消退5.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补液时应注意控制血糖水平避免高血糖引起的渗透性利尿和脱水可使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进行补液避免使用含糖溶液。同时,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总结补液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补液方案,并严格遵守补液原则、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措施。同时,加强患者教育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培养也是提高补液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医护人员可以不断提高补液治疗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