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六盘山》的由来与精神意蕴、PPT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怀之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题为《长征谣》,副题为《赠彭德怀同志》。1961年9月为...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怀之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题为《长征谣》,副题为《赠彭德怀同志》。1961年9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将词题改为《清平乐•六盘山》,正文及小序均略有改动。六盘山,又称陇山,地处宁夏南部,位于西安、银川、兰州三省会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带中心。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陇东战役,击败了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进攻,为后来解放大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这首词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怀之作的一首词。词的由来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围追堵截,胜利翻越长征以来最有名的险山——六盘山,在长征途中首次胜利地踏上北方高原,回望来路,展望前途,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吟成了这首广为流传的《清平乐•六盘山》。精神意蕴这首词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红旗插遍全中国的壮志豪情。“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上阕一开头,诗人就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六盘山空旷凄凉、艰苦险恶的景象。这里,“天高云淡”是写六盘山的高远空旷,“望断南飞雁”是写诗人的目光随着南飞的大雁向南方延伸,直到天的尽头。这样的景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南征北伐、战斗在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两句诗,既表达了红军战士打倒一切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毅力和爱国主义的情怀,是全诗的主题和灵魂。“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下阕前两句诗,可以说既是对上阕两句诗的承接和补充,也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意义上同前两句诗是紧密相联的。诗人在这里用“高峰”再次点明红军翻越的六盘山,是高耸入云的。同时,又用“红旗漫卷西风”来衬托红军战士胜利的英姿和喜悦的心情,从而表达了红军战士要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结,也是全诗的高潮。“今日长缨在手”这个句子,可以说既形象又含蓄,既生动又贴切。形象地说,就是把打垮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化成了红军战士手中“长缨”这一具体、实在、形象、贴切的战斗武器,表达了红军战士打倒一切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清平乐•六盘山》以其博大雄伟的气魄、高远空旷的意境、明朗乐观的情绪,抒发了诗人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激励人们打倒反动势力,解放全中国。这首词意境高远,蕴涵丰富,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困苦中的大无畏精神,又表现了今天的人们要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