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物守节故事PPT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守节被看作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要求人们在面对困境或诱惑时,坚守道德原则,不违背正义和良知。以下是一些传统人物守节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守节被看作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要求人们在面对困境或诱惑时,坚守道德原则,不违背正义和良知。以下是一些传统人物守节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人们在各种情况下如何保持节操和坚定的信念。介子推割股奉君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途中饥饿难当。随臣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汤给重耳喝。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功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争功,背起老母隐居到绵山。晋文公察觉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可是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并立庙祭祀,同时规定每年介子推死的那天(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苏武牧羊西汉时期,苏武作为汉朝使者出使匈奴。然而,匈奴单于却背信弃义,扣留了苏武。单于企图通过威逼利诱使苏武投降,但苏武始终坚守节操,不肯屈服。为了表达自己对汉朝的忠诚,他甚至在严寒的冬天里,手持代表汉朝的旌节,赤身躺在雪地里。单于见苏武如此坚定,只好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去牧羊。苏武在北海苦熬了十九年,才等到汉朝使者前来迎接他回国。苏武在匈奴的威逼利诱下,始终坚守节操,不屈服于匈奴的淫威,展现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气节和高尚情操。杨震暮夜却金东汉时期,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被昌邑县令王密山拜访。晚上,王密携带十斤黄金来见杨震。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地携金而去。后来杨震调任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杨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文天祥宁死不屈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元军的逼迫下,被迫前往元大都。在路途中,他忍受着饥饿和寒冷,却始终坚守着民族气节。在元大都,文天祥被囚禁起来,元朝皇帝企图通过高官厚禄来诱使他投降。然而,文天祥却毫不动摇,他坚决拒绝了元朝皇帝的诱惑,并表示自己宁愿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最终,文天祥在狱中坚持了自己的信仰和节操,被元朝皇帝处死。他的坚守和牺牲精神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这些传统人物守节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们在困境中坚守道德原则的高尚品质,也传递了中华民族对于道德和信仰的坚定追求。这些故事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信仰原则,不违背正义和良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