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六盘山》介绍PPT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怀之作的一首词。全文如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怀之作的一首词。全文如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创作背景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怀之作的诗《清平乐·六盘山》,最早发表于1947年8月1日《战友报》。诗词赏析毛泽东的这首词,用寥寥几笔的勾勒,描述了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高昂气派和喜悦情怀,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彻底打垮了反动势力的坚定信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这首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画卷: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一个“望”字,把读者的心眼带到了渺远的天边,带到了南归的大雁的行列之中。大雁南飞,一般要飞抵南方温暖之地过冬,但这里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就使原来自然景物的南飞大雁,成了革命的象征物了。“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响亮的口号,不仅表达了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是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形象化的概括。它像一座历史的丰碑,巍峨地矗立在人们的心中;又像一座导航的灯塔,指引着人们的行动方向。接着,“屈指行程二万”又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红军长征的壮丽图画。从1934年10月党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和红一方面军八万六千人离开瑞金开始长征,到1935年10月翻越六盘山,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如果把长征途中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一一列出,恐怕人们很难想象红军长征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壮举。所以,这里用“屈指行程二万”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不仅使词在形式上显得简洁生动,而且在表意上也显得含蓄丰富,它留给人们多么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啊!“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二、三两句,可以说,是一曲壮怀激烈的英雄颂歌。六盘山,山势高峻,冰雪皑皑,连飞鸟也难以越过。红军战士却要翻越这座高山,红军战士不仅翻越了这座高山,而且高举红旗,在山顶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前一句通过描绘西北边疆的空旷凄凉、艰苦险恶,突出了红军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后一句通过描绘红军战士在山顶上插下红旗、经受西风考验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风展红旗如画,这胜利的图景,又激励红军战士继续战斗,去夺取更大的胜利。“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坚强决心和革命信念,也是对他们斗志和决心的形象化的描绘和概括。总结这首词,不仅描绘了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壮观的景象,更展示了红军战士的豪情壮志和革命精神。全词意境高远,语言简练,情感饱满,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优秀词作。它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和记录。通过这首词,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也可以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