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蹴鞠PPT
蹴鞠,又称“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人们用脚...
蹴鞠,又称“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人们用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汉族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历史起源蹴鞠的起源据传起源于黄帝时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时期的临淄人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其后蹴鞠逐渐开展,特别是在齐都临淄更为盛行。唐代的颜师古注解说,蹴鞠,足蹴球也。刘向《别录》和唐人徐坚《初学记》都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刘向《别录》)或曰起于战国(徐坚《初学记》)。发展历程汉代到了汉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蹴鞠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汉初已经流行于临淄的民间,至汉武帝时,蹴鞠更是成了宫廷的一种高雅娱乐活动,场地设在“平乐馆”,汉赋家枚乘在赋中描绘了西汉都城长安平乐馆的比赛盛况。而且,蹴鞠活动已不仅局限于临淄等大城市,连边远地区和小邑镇乡也开展得相当普及了。汉代的蹴鞠比赛有了一定的规则,比赛双方各有十二人,其中一人担任裁判,比赛分为两个半场,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唐宋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达到了高潮,甚至出现了按照场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还出现了女子足球队。唐代宫廷女子蹴鞠队的组建,是中国古代女子足球第一次兴盛的标志。元明清元明清三代,蹴鞠逐渐开始衰落。元代时,由于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民间蹴鞠活动受到很大限制。清代开始有了冰上蹴鞠的记述。清代蹴鞠的形式已和现代足球很相似,但限于女子,男子踢的叫“踢石球”,主要流行于满族地区。规则与玩法蹴鞠所用的球,最初用毛发纠结或用毛毡做成,叫“鞠”,后来使用“球”,为皮制的,内中塞以毛发。蹴鞠场地一般设在城市或乡村的旷地、广场或平地上。唐宋时期,还出现了“鞠城”,即类似球场的设施。鞠城一般呈圆形,场地周围筑有围墙,称为“鞠墙”,鞠墙一般高3米左右,场东西设两个半圆形的球门,直径约1米,两门相距25步(约18米)。鞠城内场地平坦,无草木,中央竖立两根高齐的球杆,称为“鞠室”,是比赛的标志。比赛时,两队各有一定人数的球员和球头(队长),以球头为尊,两队的球员各自穿不同颜色的服装。比赛规则大致是双方队员争抢一个球,以将球踢入对方球门为胜。比赛时,球员不准用手触球,只能用头、肩、背、胸、膝、脚等部位触球。由于蹴鞠的对抗性很强,因此要求球员们具有高超的技艺、充沛的体力和良好的体质。文化影响蹴鞠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还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蹴鞠被多次提及,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蹴鞠的描述。此外,蹴鞠也是古代宫廷娱乐和民间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交流和增进民众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现代足球与古代蹴鞠在规则和玩法上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不容忽视。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足球的雏形,为现代足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蹴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