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邓稼先PPT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早年经历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邓稼英前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成归国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毅然回国。科研经历邓稼先回国以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强烈号召下,1958年8月,邓稼先怀着以科技创新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来到位于北京西郊的原子能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他开始了隐姓埋名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和核武器研制的生涯,和同事们一起克服无数困难,使中国的科技事业突破了重重险阻,最终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为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邓稼先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了培养新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晚年经历1984年,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在出差上海期间,他的身体日益恶化,在同事们的强烈要求下,才同意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腹部和膀胱间长了一个像葡萄一样大小的肿瘤。由于他长期坚持工作,忽视健康,身体长期超负荷运转,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逝世,终年62岁。个人生活邓稼先与许鹿希于1953年结婚,育有两男一女,分别是邓志平、邓志典及邓志先。人物评价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