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十九)李白PPT
作者: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译文兰花孤独地生长在幽深静谧的花园中,各种杂草一...
作者: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译文兰花孤独地生长在幽深静谧的花园中,各种杂草一起把它埋没。虽然春光和煦,众草沐浴着阳光而争艳,兰花却独自惆怅,悲愁难当。秋风起了,霜露降临,兰花的芬芳之气似乎即将消歇。如果没有清风的吹拂,兰花的香气怎么会为人所知呢?赏析李白这首五言古诗题作“古风”,咏物言志,写自己喜爱兰花,却得不到世人的欣赏,只能孤芳自赏,从而寄托了自己孤高自许、怀才不遇的感慨。诗的前四句写兰草遭霜露摧残,后四句写兰草期待惠风以发芬芳。全诗写兰草虽处幽谷杂草之中,却不以无人而不芳,虽遭霜露摧残,终期惠风以自畅,从而寄托了诗人不慕荣利、期待明君、渴望施展抱负的情怀。诗人以孤兰自喻,将众草喻为群小,以“飞霜”喻谗言,以“惠风”喻君恩;对兰草给予深切的同情,也对群小给予无情的鞭挞。全诗通过对兰草遭霜露摧残、期待惠风以发芬芳的描写,寄寓了诗人不慕荣利、期待明君、愿施展抱负的情怀。兰草之芬芳,不以无人而不香,这正是诗人洁身自好的人格写照。“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诗一开始,就以对比的手法,描绘出兰花与众不同的特性:它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幽深花园,被众多凡草遮掩,埋没于荒草之中。众草称“芜”,兰草称“孤”。这既是写兰花处境的孤单,也是写诗人自己的孤单。“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写兰草在春光明媚时,虽得到阳光照耀,却仍免不了在秋风中凋零衰败的命运。这两句以“阳春晖”喻盛时,“高秋月”喻衰时,写兰草盛衰虽有时,而它不与群草为伍的品性却是永恒的。“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紧承前两句,进一步写兰草在严霜飞降的秋季即将凋零的景况,暗寓诗人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和处境。作为才华横溢的诗人,李白本应如兰草般吐露芬芳于盛世,然而时运不济,群小当道,致使诗人身遭诽谤,不得不远离京都,四处漂泊。“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兰草之芬芳,不以无人而不香,它期待着惠风(即好风、和风)的吹拂,将缕缕清香送到世人面前。这两句以“清风”喻君王之惠泽,暗寓诗人期待君王重新起用,以便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全诗以兰草自喻,借兰草之芳洁,抒发了诗人不慕荣利、期待明君、愿施展抱负的情怀。诗人以兰草之孤高绝俗喻自己之高尚品性,以兰草期待惠风以发芬芳喻自己期待明君以施展抱负。兰草之芬芳不以无人而不香,兰草之孤高不以众草而改节,这是诗人对自己品性的坚持,也是对明君的期待。全诗托物言志,寄托了诗人不慕荣利、期待明君、愿施展抱负的情怀,风格高洁素雅,语言简练质朴,刻画形象生动,寄托遥深,不愧为咏物诗之佳作。创作背景《古风》组诗创作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洛阳居住时期,共五十九首,此诗为第十九首。当时李白虽然供奉翰林,但却遭到高力士、张垍等佞臣的谗毁,内心十分忧愤,因此诗中充满了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感慨,表现出诗人高洁傲岸的品格。李白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出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碎叶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据《全唐诗》,李白一生有大量的诗作,流传千古的有九百多首,现在李白全集收录1010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据《全唐诗》,李白一生有大量的诗作,流传千古的有九百多首,现在李白全集收录1010首。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李白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虽也抒情,但多以抒发政治上的失意为主;陶渊明以抒情为主,但多限于写“静穆”的境界和“淡远”的情趣。李白则不然,他的抒情常跟写景、叙事相结合,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如《望庐山瀑布》写瀑布挂在前川的壮观景象,写“飞流直下”的磅礴气势,更把“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色融于其间,使人恍若置身其间,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语言也如瀑布般飞流直下,奔腾跳跃,一泻千里,呈现出一种骏马奔腾、不可羁勒的气势。李白在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诗词赏析《古风(其十九)》这首五言古诗,主要描绘了诗人李白对兰花的喜爱以及兰花孤芳自赏的情境。通过兰花这一象征高洁、孤傲的植物,诗人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期待明君的复杂情感。“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诗人以兰花独处幽园、被众草埋没开篇,暗喻自己虽有才华,却处于世俗的纷扰中,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这里,诗人以兰花自喻,既表现了兰花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尽管兰花在春天的阳光下绽放,但在秋天的月光下却感到悲伤。这既是对兰花生长环境的描绘,也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春阳虽好,但秋月凄凉,暗示着诗人的希望与失望。“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随着秋霜的降临,兰花的绿叶开始凋零,美丽的花朵也将凋谢。这里,诗人以兰花的凋零象征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最后,诗人以兰花的香气需要清风的吹拂才能散发出来,暗喻自己的才华需要明君的赏识才能得以施展。这是对明君的期待,也是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整首诗以兰花为媒介,抒发了诗人李白怀才不遇、期待明君的复杂情感。诗中充满了对兰花的赞美和对世俗的批判,表现了诗人高洁傲岸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通过描绘兰花的生长环境和命运,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慨。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即奔放、豪迈、想象丰富、语言华美。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丰富的想象,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同时,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也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艺术魅力。总之,《古风(其十九)》是李白的一首优秀诗歌作品,既表现了诗人对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期待明君的复杂情感。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是李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诗词影响《古风(其十九)》作为李白创作的诗歌之一,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以兰花为媒介,通过描绘兰花的孤芳自赏和期待清风的吹拂,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期待明君的复杂情感。这种以物喻人、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被后世的诗人广泛借鉴和发扬。在唐代,许多诗人都受到了李白诗歌的影响,其中不乏对《古风(其十九)》的模仿和化用。例如,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中就有“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水空山闻夜雨,杜鹃声里数春秋。”的描写,与《古风(其十九)》中的“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宋代,苏轼、陆游等诗人也受到了李白诗歌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类似的以物喻人、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例如,苏轼的《和董传留别》中就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的描写,这与《古风(其十九)》中的“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有着相似的意境。此外,李白的诗歌还对后世的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产生了影响。他的诗歌语言华美、想象丰富、意境深远,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总的来说,《古风(其十九)》作为李白的一首优秀诗歌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诗词影响(续)《古风(其十九)》不仅在唐代和宋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文学研究和创作的经典之一。在现代文学中,不少诗人和作家都从李白的《古风(其十九)》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例如,现代诗人余光中的《白玉苦瓜》中就有对兰花和《古风(其十九)》的引用和化用,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此外,李白的《古风(其十九)》还在海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李白的诗歌也逐渐被介绍到世界各地。不少外国诗人和学者都对李白的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不乏对《古风(其十九)》的研究和翻译。这些翻译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广中华文化,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综上所述,《古风(其十九)》作为李白的一首优秀诗歌作品,其影响不仅局限于唐代和宋代,而且延续到了现代和海外。它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语《古风(其十九)》不仅是一首描绘兰花孤芳自赏、期待明君赏识的诗歌,更是一首抒发诗人李白怀才不遇、期待施展抱负情怀的杰作。诗中通过对兰花生长环境和命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高洁傲岸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诗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丰富的想象,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此外,《古风(其十九)》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对唐代和宋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现代和海外,成为文学研究和创作的经典之一。无论是杜甫、苏轼等古代诗人,还是余光中等现代诗人,甚至是海外的学者和诗人,都从李白的这首诗歌中汲取了灵感和启示。总的来说,《古风(其十九)》是李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兰花在诗中所象征的那样,李白的这首诗歌也将永远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激励着后人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