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专题汇报PPT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实行严格保护的重要区域,是保障和...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实行严格保护的重要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1、划定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划定意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利于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实行严格保护,以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同时,有利于实现保障生态安全与推进经济转型、完善政府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加强资源利用与促进自然恢复等之间的统筹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划定原则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应遵循以下原则:(1)重要性原则。生态保护红线所划定的区域必须是对维护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应保障和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2)科学性原则。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的自然地理格局、气候条件、生态系统特征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内的保护范围和管控措施。(3)协调性原则。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与已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关区域的划定相协调,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4)可操作性原则。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充分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又符合当地实际,便于实施和管理。4、划定范围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具体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划定。5、管控措施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管控,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和性质,严禁破坏生态环境。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已开发利用地区,要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和环境管理,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破坏的地区,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恢复和修复。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是指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这些耕地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1、划定背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08年开始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2、划定意义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再次,有利于加强耕地保护,防止非农用地侵占和破坏耕地;最后,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环境平衡。3、划定原则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应遵循以下原则:(1)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因此,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要有利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保护生态环境。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要将生态环境脆弱或者存在严重污染等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