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刘慎谔PPT
刘慎谔(1907年-1985年),物理化学家、胶体化学家。我国胶体化学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他长期致力于胶体与表面化学学科的开拓和建设,为我国胶体化学的科...
刘慎谔(1907年-1985年),物理化学家、胶体化学家。我国胶体化学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他长期致力于胶体与表面化学学科的开拓和建设,为我国胶体化学的科研和教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生平经历刘慎谔,1907年12月24日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父刘厚道是清末秀才,经营中药店,兼行中医。刘慎谔在其父的教诲下,勤奋好学,聪明过人。1924年,他进入海城县中学读书,1928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平)南开大学化学系,1932年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经著名胶体化学家袁翰青教授的推荐和介绍,到日本留学。1933年秋,他在日本东京理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室攻读研究生,从事胶体化学研究工作,1936年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学术生涯回国任教1936年夏,刘慎谔学成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北平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后又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等职。科学考察1945年,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在吴学周院士的推动下,中央研究院与北平研究院决定合作组建“中国黄土研究团”,刘慎谔被任命为该团首席科学家。该团以黄土高原为中心进行地质、地理、气象、古生物、土壤、人文及经济等学科的综合研究。刘慎谔率领团员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考察,并指导团员们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通过这次考察,他提出了黄土高原的成因与堆积作用有关;黄土高原的物质来源与风力搬运有关;黄土高原的土壤形成与气候环境有关等科学论断。这些论断为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演变及综合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科研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慎谔先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央卫生部等部委担任过有关领导职务。同时,他继续从事胶体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50年代初,他领导并参加了大豆蛋白质的系统研究工作,在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系数理论,这一理论在生物胶体研究方面有一定意义。科学贡献1956年,刘慎谔调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代理所长;同年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的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的起草工作。在此期间,他除继续致力于胶体与表面化学的研究外,还从事科学管理工作多年。1962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时担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78年任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又兼任《化学通报》编委、《胶体与界面化学》主编等职。刘慎谔从事科研工作50余年硕果累累:先后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及专著;发明了饲料酵母培养法(也称“饲料酵母甲乙液制备法”),在生化制品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设计制造出可直接用于超细粉碎的“超声波均质器”;提出并系统地研究了动物饲料中氨基酸的胶体性质及其应用;对动植物细胞微核结构及其生物活性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我国最先研制成功蛋氨酸水杨醛保护氨基酸及其制品;指导研究了高效增溶膜蛋白表面活性剂及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与应用;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及高分子复合絮凝剂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果;在研究新型高效多孔吸附剂及大孔离子交换树脂方面获重要突破等。在培养人才方面,刘慎谔亦卓有建树,他言传身教,努力为年轻人提供机会使更多的人受到良好教育。他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我国胶体科学事业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力量。人格魅力刘慎谔是一位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他为人正直、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办事公正、待人诚恳;坚持原则而又平易近人;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谦谦君子。他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崇敬。“文化大革命”期间,刘慎谔身心受到摧残,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潜心研究室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以打发时光。“文化大革命”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