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介绍PPT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为别号香岩,晚自号抱冰。汉族,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清代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为别号香岩,晚自号抱冰。汉族,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清代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中法战争时主张“主战”,反对与法国议和。后出任两广总督,大办洋务,力主修铁路、开矿山、练新军,创织布局和纺纱局,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被慈禧太后赏识,擢升其为军机大臣。甲午战争爆发后,主张“避战自保”,力主与日本议和。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与李鸿章、荣禄、刘坤一并称“中兴四大臣”,后世学者对其有“名臣儒将”之誉。早年经历张之洞于清宣宗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二日(公历9月2日)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一个官宦之家,是父亲张瑛的第十五个儿子。张瑛曾任贵州兴义知府,所以张之洞自幼被称为“张十五”。其兄张之万为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张之洞早年就读于贵阳书院,聪颖异常,很受山长(院长)赏识,曾赋诗赞曰:“神童诗赋有仙心,才比相如貌亦伦。”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年),张之洞的父亲张瑛任四川学政,张之洞随父入蜀,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尊经书院是清代四川的最高学府,主持院务的殷元勋为著名学者,学问渊博,治学严谨。张之洞受教于尊经书院,攻习宋儒之学,尤喜读经世致用之书。咸丰五年(1855年),张之洞补博士弟子员。咸丰九年(1859年),张瑛因母病归里,张之洞随之同归。回家后,他仍不辍攻读,并大量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各种经世文章,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兵法农政、盐铁河渠、名物度数乃至释道方伎之书,无所不窥。同治元年(1862年),张之洞受两湖总督曾国藩的邀请,入其幕府,成为其得意门生和得力助手。张之洞在曾国藩幕中,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参与对太平军的作战;二是代拟奏疏;三是为曾国藩出谋划策。同治二年(1863年),张之洞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不久,署理湖北布政使,迁湖北按察使。同治六年(1867年),张之洞补授湖北按察使,迁山西巡抚。这时,他才三十岁刚出头,就已经做了封疆大吏。清流派首领张之洞在任山西巡抚期间,认真处理政事,整顿吏治,兴利除弊,做了不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光绪五年(1879年),张之洞调任广东巡抚。在任期间,他力主禁烟,坚决查禁毒品鸦片的贩卖、吸食和罂粟的种植,对英国烟贩坚决予以镇压,使广东禁烟运动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张之洞在任山西、广东巡抚时,所表现出来的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作风,赢得了清流派的赞誉。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他坚决主战,力排众议,妥善部署了广东的防务,并奏请朝廷准其率师北上,直捣敌巢。然而,清统治集团却惧战求和,置张之洞的主战奏请于不顾,反而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前线议和。张之洞一到广东,就积极部署战守事宜,严阵以待,使法军不敢贸然进犯。他一面与法军虚与委蛇,一面奏请将广东水师移驻上海吴淞口,准备与法军决一雌雄。无奈清政府坚持求和,张之洞被清廷的昏庸无能激怒,于是称病请假,回京养疴。张之洞虽然离开了两广总督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创办近代工业张之洞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洋务运动中。他坚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本国的工业。他在湖北创建了一系列的近代工业,包括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湖北织布局等。这些企业的建立,不仅推动了湖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铁路建设的倡导者张之洞也是中国铁路建设的早期倡导者之一。他认识到铁路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张修建铁路。他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等,这些铁路的修建大大促进了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的便利。教育改革张之洞还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他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同时也强调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在湖北创办了自强学堂(后称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后称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湖北商务学堂等学校,为中国的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军事改革在军事方面,张之洞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他主张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和陆军,引进了大量的西式武器装备。同时,他还创办了江南陆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等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军事人才。晚年政治生涯担任军机大臣张之洞因其在洋务运动中的卓越贡献,被慈禧太后赏识,光绪二十年(1894年)升任军机大臣。在担任军机大臣期间,他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为国家的近代化进程出谋划策。甲午战争与和议然而,在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的主张发生了变化。他由原先的主战派转变为避战自保的求和派,主张与日本议和。这一转变引起了清流派的强烈不满和批评。逝世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之洞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兼体仁阁大学士,署理两江总督。次年,他因病回京调养。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十月四日(公历10月4日),张之洞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历史评价张之洞的一生跨越了清朝的多个时期,他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他既是清流派的首领,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既是铁路建设的倡导者,也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他的思想和行动都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现代化的追求。因此,他被后世学者誉为“名臣儒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