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PPT
人物介绍西乡隆盛(1836年1月30日 - 1897年9月24日),幕末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人、思想家,萨摩藩士,明治维新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倒幕运动领袖之...
人物介绍西乡隆盛(1836年1月30日 - 1897年9月24日),幕末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人、思想家,萨摩藩士,明治维新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倒幕运动领袖之一,日本第1任陆军大臣,第9、12任首相。西乡隆盛在日本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是明治维新的推动者,还是日本近代教育和军事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诗词背景1910年秋,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要他去湘乡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并跟随堂叔毛宇居到湘乡去。临行前,毛泽东作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表达了他对父亲及乡亲们的深厚感情,表明了他立志走出乡村、创造新天地的远大志向。西乡隆盛曾写了一首《言志》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0年,毛泽东在离开韶山去湘乡求学时,改写了西乡隆盛的《言志》诗中的后两句,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改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态度。原文《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中心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了毛泽东坚定的求学之志和创造新天地的豪情。他立志走出乡村,去更广阔的世界求学,并承诺如果不学成名就不回来。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深厚感情,认为人生处处都可以是青山,不一定要埋骨在家乡。意义启示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毛泽东个人的豪情壮志,也启示我们:追求知识的重要性毛泽东通过改写西乡隆盛的诗,强调了自己对求学的决心和执着。他明白,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才能为未来的生活和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超越地域的观念毛泽东在诗中提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他超越地域的观念。这启示我们,不要过分依赖或局限于自己的家乡或熟悉的环境,应该勇敢走出去,去更广阔的天地中追求自己的梦想坚定信念和决心“学不成名誓不还”展示了毛泽东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这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就能够克服一切,实现自己的目标情感与理性的平衡尽管毛泽东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但他也明白,个人的发展和成就需要超越这种情感。这启示我们,在追求个人梦想和事业的同时,也要珍惜和维系与家乡和亲人的情感纽带,实现情感与理性的平衡总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毛泽东个人的豪情壮志,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鼓励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超越地域限制,实现情感与理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