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凇泸会战PPT
凇泸会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会战...
凇泸会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会战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接着又策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为改变日军入侵方向并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国民政府决定采取主动反击的战略,组织淞沪会战。会战经过开战阶段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上海军民奋起抵抗,在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中,创造了“八一三”大捷等辉煌战绩,给予日军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1937年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87师、88师等部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日军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集结重兵,配备数十艘军舰和大量坦克、飞机,在炮火掩护下,向守军阵地发起猛攻。守军奋勇抵抗,激战竟日,予敌重创。但日军后续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开至,双方伤亡均甚重。张治中决心扩大战果,遂令第87、88师等部由北向南进攻,第15师、148师、91师等部由南向北进攻,夹击日军。各路部队奋勇杀敌,日军腹背受敌,被迫后撤。防御阶段日军在遭到沉重打击后,即调集京、津、苏、浙、闽、粤等地陆、海、空军和特种兵共9个师团22万人,舰艇百余艘,飞机500余架,大举增援上海。中国军队也陆续调集6个集团军70余万人抗击日军。9月11日以后,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大量特种兵,在舰炮和飞机的掩护下大举进攻。国民党军队也陆续增援,不断调整部署。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沿浦东、南汇、奉贤、崇明一路进攻,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抗击。撤退阶段10月26日晚,蒋介石下令各部实行总撤退,坚守虹桥、南翔一线。10月27日,日军攻入南翔。守军从南翔车站向西撤退,日军占领南翔。至此,日军完全控制了吴淞口、浏河口,并以此为基地封锁长江口。10月30日,日军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指挥第3、第11师团等部从宝山、杨行、月浦、罗店、南翔等地发起总攻。中国守军第9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指挥下,奋战8昼夜,伤亡甚重,于11月5日奉命撤退。日军占领真如、南站、闸北、江湾、吴淞、宝山、月浦、刘行、罗店、嘉定等要地,上海市区沦陷。会战结果中国军队伤亡情况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淞沪会战挫败了日军中央突破,速战速决,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日军伤亡情况日军在淞沪会战中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会战意义淞沪会战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危机之际表现出了空前的凝聚力,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全民族抵抗外敌、保卫家园的决心与勇气,让全世界明白中国绝不会坐以待毙,已经放弃了以往屈辱的求和态度,代之而起的是中华儿女誓死抗战、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情怀。战略意义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这次会战消耗了日本大量兵力,改变了日军入侵方向,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鼓舞人心淞沪会战极大地鼓舞了抗战信心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和巨大的牺牲精神。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中国军队坚守阵地,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同时也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这场战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坚强意志,鼓舞了国内外反法西斯阵营的士气,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国际影响淞沪会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纷纷向中国提供物资和军事援助,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同时,淞沪会战也暴露了日本侵略行为的野蛮和残忍,使国际社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经验教训淞沪会战虽然失败了,但也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中国军队在战役中暴露出了装备落后、战术陈旧、指挥不灵等问题。这些问题促使中国军队在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整顿,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对能力。历史意义淞沪会战作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斗志。同时,淞沪会战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总之,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斗志,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淞沪会战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