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PPT
猪丹毒是一种由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有4种病型: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皮肤型、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但以急性败血型最为常见。病原猪...
猪丹毒是一种由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有4种病型: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皮肤型、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但以急性败血型最为常见。病原猪丹毒的病原是丹毒杆菌,是一种纤细、有动力、无芽胞、无鞭毛、有荚膜、弱需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在病死猪的肝、脾和淋巴结中能发现该菌,且病猪的皮肤病灶中也能发现。流行病学易感动物该病主要侵害架子猪,尤以3-12月龄的青年猪最易受感染。母猪在怀孕期感染会影响胎儿健康。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病猪、带菌猪是该病的传染源。病猪排泄物中的病原菌可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土壤等。健康猪可通过上述渠道摄取这些病原菌,特别是有伤口时更容易感染。另外,蚊、蝇等昆虫也能传播该病。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炎热的夏季多发。雨后湿度大、低洼潮湿地带、秋季饲料中多汁、饲料不足、圈舍卫生差、过度拥挤、栏舍阴暗、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均能促使本病发生和流行。临床症状急性败血型该型最常见,占80%以上。病猪体温升高达42-43℃,稽留不退,精神委顿、衰弱、寒战、怕冷、喜卧湿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眼结膜充血、潮红,耳朵和体表出现红斑,指压红色消失或减退。后期出现下痢,呈红色粪便。突出的症状是病猪出现血红蛋白尿,故尿液呈红棕色。此型病程短,病死率高。亚急性皮肤型病猪体温略有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喜卧湿地。常见在胸侧、背部、体侧皮肤上出现红斑,初为淡红色,后变为暗红色,指压时红色消退,去压后又可恢复。随病情发展,红斑可发生坏死,随后形成痂皮。此型病程约1-2周。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型多由急性或亚急性皮肤型转化而来,或由其它型病菌重复感染而引起。主要表现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和疼痛,逐渐发生跛行。病猪食欲不振,日渐消瘦。严重时出现败血症而死亡。此型病程约数周至一年以上。心内膜炎型主要由败血型或慢性关节炎型转变而来。主要表现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后期出现心内膜炎症状,心跳加快,心律不齐,粘膜呈现贫血或黄疸。此型病程较长者达数月以上。若得到及时治疗,大多数病猪可以康复。病理变化急性败血型主要呈现败血症变化。皮肤、浆膜和黏膜出现淤血和小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或水肿。肺充血水肿,肝肿大淤血呈暗红色,脾肿大3-4倍,呈樱桃红色。肾肿大淤血呈暗红色。胃和小肠有卡他性炎症。心血呈暗红色且凝固不良。病死猪的血液凝固不良呈水样。病猪的肉质变硬并易脱水,因此不宜食用。亚急性皮肤型主要病理变化在皮肤表面坏死角化层下较深的组织中发生浆液性出血和小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肺充血水肿,肝肿大淤血呈暗红色或黄土色坏死灶或干酪样变区。肾肿大淤血呈暗红色或黄土色斑状病灶或斑状条纹病灶,脾肿大呈樱桃红色边缘钝圆有少量出血点。胃和小肠有卡他性炎症和溃疡。胃和肠黏膜下层有浆液性出血和出血性病变区,但不显著;结肠和大肠系膜呈肠系膜淋巴结炎及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变化。心包积大量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呈典型“绒毛心”变化;心脏肌肉呈广泛性炎症变化;心肌肥大变性呈灰黄色;心外膜和心脏纵隔脂肪发生纤维素性炎变化;肝呈肝周炎变化;肺呈支气管肺炎变化;脾呈出血性梗死变化;肾呈肾小球肾炎变化;全身淋巴结呈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