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舞蹈史吴晓邦PPT
吴晓邦(1906年12月2日—1965年9月21日),原名吴广惠,又名吴丽丽、吴丽华,江苏太仓人,中国现代舞蹈的先驱和杰出舞蹈家、舞蹈理论家、舞蹈教育家,...
吴晓邦(1906年12月2日—1965年9月21日),原名吴广惠,又名吴丽丽、吴丽华,江苏太仓人,中国现代舞蹈的先驱和杰出舞蹈家、舞蹈理论家、舞蹈教育家,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之一。早年经历吴晓邦出生于1906年12月2日,出生地是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一个贫寒的职员家庭。他的父亲吴开诚是中华书局的编辑,且擅长绘画。受其影响,吴晓邦自幼就对音乐、美术产生了兴趣。艺术启蒙吴晓邦的艺术启蒙教育始于其父母。他的母亲常常为他讲述《水浒传》、《红楼梦》等故事,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而他的父亲则亲自教他乐理、绘画,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赴日留学1920年,吴晓邦考入了上海工部局育才公学,接受了新的音乐、美术等课程。在此期间,他对中西舞蹈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1925年,吴晓邦决心赴日留学,学习新的文化和艺术。在日本,他开始接触到现代舞并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外,他还接受了日本著名舞蹈家高田喜代子等人的指导,开始学习现代舞。舞蹈创作《送别》《送别》是吴晓邦的处女作,也是他在中国新舞蹈艺术上的第一次尝试。该作品于1931年在上海首演,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该舞蹈以日本曲《旅路》为素材,表现了离别的场景。《义勇军进行曲》在《送别》的成功演出后,吴晓邦又于1932年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该舞蹈以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主题音乐,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与抗争。该舞蹈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成为抗日宣传的重要作品之一。《思凡》《思凡》是吴晓邦于1933年创作的一部佛家弟子题材的作品。该舞蹈表现了一个小和尚对凡尘的憧憬与渴望,以双关的方式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封建束缚下的苦闷和对自由的追求。该舞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引起了巨大轰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期间,吴晓邦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抗日宣传工作当中。他创作了大量抗日题材的舞蹈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思凡》等。这些作品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成为抗日宣传的重要作品之一。此外,他还创办了“晓邦舞蹈学校”,培养了一批新舞蹈演员,为抗战输送了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吴晓邦继续致力于新舞蹈艺术的探索和发展。他担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中央实验歌剧院副院长、中央民族学院文艺系副主任等职务。同时,他还发表了许多有关舞蹈艺术方面的理论文章,为中国舞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