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PPT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 期。《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 期。《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活着》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等作品。《活着》的创作背景余华在创作《活着》时,曾宣称:“我写作《活着》时,就是想着写一篇不让读者阅读感到困难的文章,让读者阅读时不用翻字典,不用费神。”其实要做到这一步谈何容易。《活着》虽是用第一人称叙述,但作者并不露面,没有对人物直接进行描写,也没有对故事情节的推进负有责任,而是作者冷眼向读者叙述一切。这种叙述方式要求作者尽量不用主观情感去影响读者。但《活着》仍然很感人,使读者流泪。这种叙述方式既不靠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推进故事情节,也不靠作者直接评论人物或事件来表达作品主题——而是靠主人公的回忆来展开叙述,完成故事的构造。作者只是在叙述时对人物和事件做出客观的描述,并不直接表达出来。这样客观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活着》的叙事风格《活着》所采取的叙事方式是单一线性叙述方式。这种单一线索叙述方式在叙述中常以时间顺序推进故事情节。它把故事时间设定为一天或一个时期,时间线索十分清晰。《活着》把这种叙事方式运用得出神入化。《活着》中时间与故事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以福贵向我讲述他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呈现故事,时间顺序清晰可见。福贵从1942年讲起,然后是解放后的1950年、1958年、1966年直到1976年。每个时间段都界限分明。除了时间的同步性之外,《活着》在运用单一线性叙述方式时还注重空间的构建。小说中的空间是一个紧密结合着福贵生活与活动的场所。随着福贵人生的起伏,这个故事空间也随之改变。《活着》中的空间是封闭的,它被限制在宏大的社会空间之中;《活着》中的空间又是开放的,它以福贵的一生为半径辐射开来。福贵生活在社会底层,与各色人物打交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活着》中的空间是开放的。但福贵一生中活动空间基本没有变化,他从年轻时的阔少爷到穷困潦倒在社会底层,所接触的人物也只是由富人变为穷人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活着》中的空间又是封闭的。《活着》的叙事结构《活着》的叙事结构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因果律线性结构;二是断裂式的开头和结尾。《活着》的因果律线性结构表现在人物命运因果律上。在《活着》中,人物命运因果律集中表现为命运因果律。命运对福贵来说是难以捉摸的。《活着》在表现人物命运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素。作者没有过多地描绘社会背景对人物的影响,而是着重表现命运对人物的左右。在福贵的一生中充满了偶然性因素,他经历了富与贫、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的两极对比;他承受了丧失父母、丧失土地、丧失妻子、丧失儿子以及丧失幸福生活的巨大悲痛。在人们看来这些灾难不是福贵生命中必然发生的事件,而是个人不能预测和把握的偶然发生的事件。《活着》以这些偶然事件为出发点结构故事情节和描绘人物形象:一贫一富一死一活两大对比阶段构成一部百感交集的传奇历险记和人性苦难史。命运因果律使得整部小说弥漫着一种不可知的气息。《活着》在开头和结尾的处理上采用了断裂式的结构方式。断裂式的开头和结尾是余华小说中常用的叙事策略。《活着》的开头描写了福贵在阳光下回忆自己苦难的经历;结尾则是福贵牵着一头老牛站在阳光下回忆过去。余华曾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