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新会特产陈皮PPT
新会陈皮,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陈皮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出产的为佳,已有700多年历史,早在宋朝就成为了南方的贡品。以晒干了的陈皮...
新会陈皮,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陈皮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出产的为佳,已有700多年历史,早在宋朝就成为了南方的贡品。以晒干了的陈皮制作的陈皮酒有醇香诱人的风味,可健胃开脾、行气化痰。 地理标志产品1.1 产品名称新会陈皮1.2 产地范围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大泽镇、司前镇、罗坑镇、双水镇、崖门镇、古井镇、三江镇、崖西镇、大螯镇等10个现辖行政区域。1.3 品质特性新会陈皮的特征指标为挥发油含量≧1.5mL/100g。其它理化指标检验值和安全指标要求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质量要求可包括外观要求、干湿要求、片张要求、杂质要求、油室要求、质地要求、色泽要求和气味要求等。1.4 专用标志使用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新会区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历史渊源陈皮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将它列为上品,其性温味辛,入脾经、胃经和肺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作用。在宋代以前,人们把柑橘类果品称为“橘柚”,因其“味短而微苦”,难以食用。而到了宋代以后,“橘柚”便分化成两个独立的品种,“橘”和“柚”。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记载:“予在东坡(新会)食柑,并手柑子与文长老作启,往以数颗遗高丽僧如会。如师至国师殿(明阳寺),语相国王及三郎官以是中国来近馈物云:‘于师诱善信故也。’”(原文翻译:我在东坡(新会)吃柑子,并亲手把柑子送给文长老写启相送。他托付老和尚带往高丽(古代指南朝鲜),也给了寺中主事的如会和尚几颗。他到了国师殿(明阳寺),告诉三郎官以及相国王,因近来我国经常得到中国的馈赠物,而文长老的心如此善良的。(陈皮也间接起源于那里)。)新会人就是把这些普通橘子送入神圣殿堂成为造福百姓的神圣药物。《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提及,“此桔最能清火化痰”。这应该是指橘肉可当药物而称之“桔皮”,却未明确记载其药用功效。自宋朝开始,人们才把橘皮剥出来供药用之用。而陈皮之药名便是在此时由药工发掘出来。因为此药价廉易得且常用于理气调中、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症,因此陈皮与广陈皮同属名贵中草药之一。到了明代,《本草纲目》记载:“陈皮处处有之,以广中(即新会)采者为良。”这说明当时已以“广陈皮”作为正宗的陈皮药材了。明朝万历二十九年顺德梁巨大著的《顺德县志》也提到:“邑名旧产茶坑(即古井)、茶园产柑大而扁,冬收者良,是扁柑也。”此记载进一步说明明朝时期已认定茶坑产的扁柑为最佳品种。在清朝时期,据《新会乡土志》记载:“土产最称柑橘……商人收购未黄之果…干贮藏之……惯用橘络加入…中诚良品也……或以为制造各药需用橘皮时……本地市料不足以应客求…则购于外地……货行均托付来往行商贩运四方者兼理。”那时制造药品亦常用外地原料作配药。故到了清朝道光以前各医书均没有载入新会陈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九八五年版)明确载入:“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广东省新会市产的质量最优……药名及别名…广橘皮……”“陈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