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作家的简介 重要经历 代表作PPT
矛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下面是矛盾作家的简介,重要经历和代表作。矛盾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
矛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下面是矛盾作家的简介,重要经历和代表作。矛盾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茅盾于1920年初加入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是党的第一批外围先进分子。1921年7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央局宣传主任。1925年6月,“五卅”运动期间,发表了三万多字的四篇文章,揭露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9月,又写了《广州事件》,记录了这次激烈的斗争。在“八一”南昌起义的时候,他在南昌向部队传达了中央紧急会议的决议。 参加了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央办事处,负责文化工作。以后担任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和《斗争》的编辑。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在汉口为《楚光日报》及《湖南起义日报》撰稿,同时与周恩来主办的《政治周报》编辑《小政治》副刊。年底,赴日任东京新闻通讯社编辑主任。1928年冬回国,担任胡愈之主编的《世界月报》编辑。不久又为开明书店编辑《社会月报》。 1930年至1937年间,他在茫茫大革洪流中奔走不息,往来于上海、广州、武汉之间;参加左联和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宣传活动。这时发表的一些论文和译作,反映了他的阶级立场和观点。 1938年春到延安,先后在鲁迅艺术学院、陕甘边区教育厅讲学;后被推选为陕甘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和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 1940年冬到重庆曾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不久应范长江之邀任《新华日报》社主笔。 抗战胜利后,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参加国共谈判。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文化部长,同时兼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务。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矛盾的重要经历早期经历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父亲沈永锡,号德鸿,字范孙,是一位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早年曾赴日本留学,并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应邀出任浙江省定二县(今桐乡县)知县;母亲陈爱珠,是清末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学生和好友的女儿。茅盾的童年是幸福美好的:亲昵的书香气息和母亲的慈爱使童年时代的茅盾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茅盾7岁时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17岁时进入湖州中学学习;中学时代非常关心时事和政治,“五四”运动后参加了湖州学联组织;1919年底到上海书店当店员。革命经历1920年初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任编辑员。此时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和世界学术名著。“五卅”运动时期参加发起组织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上海代表团工作;同年秋进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说为候补党员)。1921年至1923年在北京大学旁听学习;同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幻灭》。1925年“五卅”运动高潮期间参加并帮助筹建了上海大学,曾任上海大学文学院长兼教务长;同年创作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并完成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的前两部《幻灭》和《动摇》。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分裂后成为稳健派代表人物。左联经历1926年5月至1927年6月“四一二”事变前夕任小说月报主编;参加了与鲁迅等人发起的左翼作家联盟;曾与鲁迅合